我國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因此,圍繞企業節能的金融服務問題也開始被銀行所關注。但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目前除興業銀行已經推出其能效貸款產品外,其他銀行對此尚在探討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銀行對這樣一款利國利民、造福全球、惠及子孫的產品如此慎重?是收益低?風險大?還是其他的一些什么原因?
高收益低風險的能效貸款
在國內首推能效貸款的興業銀行,雖然面對記者的采訪,更多提到的是社會責任,但記者了解到,實際上,興業銀行的能效貸款應該是一款銀企雙贏的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
興業銀行對于能源效率貸款的探索始于2005年。當時,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開始共同探索節能金融服務模式,開發能效融資產品。2006年5月,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正式簽署能效融資領域的合作協議,正式以商業化運作節能融資的方式開展合作創新。2006年12月,興業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能源效率貸款產品,首期提供的貸款額度為4.6億元人民幣。產品針對節能項目量身定制,在貸款金額、貸款期限、還款方式、擔保方式等方面具有靈活性。相對于其它貸款,能效貸款最大的特征體現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
對于銀行,因為興業銀行能效貸款面向的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貸款難本身就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他們對銀行資金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貸款利率上一般采用上浮的信貸政策,銀行可以獲得比其他貸款更豐厚的收益。在風險控制上,一方面國際金融公司可以為企業能效項目提供技術援助,此舉有效降低了項目的技術風險;另一方面,貸款以借款人和項目現金流測算作為風險考量重點,通過賬戶管理有效控制第一還款來源;此外,2006年5月,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合作協議,引入了貸款本金損失分擔機制。國際金融公司向興業銀行提供了2億元人民幣的本金損失分擔,興業銀行以其認定的節能、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為基礎,按照自身的信貸審批流程,向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發放貸款,這無疑為興業銀行的貸款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并且,通過這種獨特的、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為興業銀行成功進入中國新興的節能融資市場,發掘新的市場機會,開發培育新的核心客戶開辟了廣闊空間。
對于企業,一方面在融資期限上,允許向企業提供5年以內的中長期貸款,能夠較好地解決中小企業中長期貸款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允許適當降低擔保門檻,能夠較好解決企業擔保難的問題;此外,能源效率貸款還款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根據項目實施的現金流和企業自身的經營情況來選擇還款期限,能夠較好解決企業還款壓力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這都是一款銀企雙贏的產品。
在評估項目給銀行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同時,能效貸款項目實施產生的能源節約和環境效益也不容忽視。來自興業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共受理能效項目貸款申請超過50筆,貸款總金額6.89億元。其中,通過授信審批的項目18個,總金額2.77億元;已發放貸款9筆,金額合計1.7億元,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0.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55.5萬噸。
巨大的市場與審慎的投入
目前,興業銀行已經在福建、北京、天津、山東、山西、重慶、浙江等省市開辦能效貸款業務,涵蓋水泥窯爐余熱發電、煉油廠乙烯處理、生產線余熱回收利用、高爐煤氣壓差發電等領域。按照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將能效貸款做大、做強、做出品牌”的要求,興業銀行下一步的目標是:在“十一五”期間完成總金額為100億元人民幣的能效貸款。
與興業銀行“十一五”期間完成總金額為100億元人民幣的能效貸款的目標比較,節能融資市場的規模卻大得令人垂涎。根據有關數據統計,以“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為基礎計算,按照節約噸標準煤投資額約1500元至2000元計,我國“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投資總額累計可達6000億元人民幣以上。以50%的資金來自于銀行貸款計,節能融資市場至少應該有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100億元的投資規模與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比較,僅僅是3%的比例。這就意味著,希望在節能融資市場“做大、做強、做出品牌”的興業銀行,“十一五”期間也僅僅希望占有節能融資市場3%左右的份額。記者所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與國際金融公司簽約的中資銀行僅有興業銀行和北京銀行,其他銀行對此尚在探討觀望中。
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和巨大的市場與商業銀行審慎的投入形成的強烈反差令人深思。
嘗試:用經濟效益支撐社會責任
反差的形成來自于企業節能的主動性和相關政策的制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因為節能并不能產生直接的或者是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許多能耗較高的大型企業節能的主動性并不是很強。而節約能耗最主要的還是在于這些大型企業,大型企業淡漠的節能意識和節能欲望,無形中收窄了節能融資市場的規模。
此外,雖然目前國家對節能減排的高度重視使得各地方政府也將節能減排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因為目前國家對節能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卻沒有對節能的統一標準,出于各種不同的目的,各地方政府對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節能指標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這無形之中也使本來就缺乏節能意識和節能欲望的大型企業又缺少了外部環境的監督和硬約束。與此同時,對于銀行對節能企業的金融服務,并沒有諸如在貸款規模等相關政策上的支持。以興業銀行為例,在對待能效貸款的態度上,該行的態度是“一路綠燈”,但在有限的貸款規模中,能效貸款無疑擠壓了其他貸款份額。更有甚者,因為節能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企業規模一般較小,而監管部門對此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行業分類,因此一些能效企業卻被列入了貸款限制型的范圍。從這種意義上說,銀行進入節能融資市場也可以說更多地承擔的是一種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顯然不能作為商業活動的長久支撐,而從政府的角度,將社會責任轉化為經濟效益,才是對社會責任最有效的保護。目前許多經濟發達地區都拿出財政資金支持和引導企業節能,但僅僅以財政資金引導而沒有金融企業的支持,效果如何可以想象。而引導金融企業進入節能融資市場,僅僅對金融企業強調社會責任是不夠的,更要讓他們看到即將進入的市場是一片“藍�!�。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深圳市政府在安排財政資金引導和獎勵企業節能的同時,目前正在制定不同行業的能耗標準,并準備出臺相關措施,對高于同行業能耗標準的企業進行懲罰。這無疑將對企業的節能意識和節能愿望產生強有力的推動,同時,也將為金融企業營造出一個節能融資市場的“藍�!�。
深入專題了解:“綠色信貸”助力合同能源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