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大的核電運營商、全球最大的核電建造商,中廣核走出去步伐持續加快。4月9日,中廣核董事長賀禹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CEO圓桌活動中表示,出口一座“華龍一號”核電站,可以帶動國內5400多家企業參與建設,帶來的產業鏈合同額,相當于出口200架中型商業客機,對提升“中國制造”和“中國智造”的影響力都是極為重要的,也會對開拓國際核電市場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
而成就的取得也是來之不易的。中廣核在核電技術創新與發展上,克服了怎樣的困難,經歷了怎樣的改革?此外,在“一帶一路”倡議、巴黎協定對碳排放進行約束的情況下,中廣核又將迎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中廣核董事長賀禹進行了專訪。
從門外漢變成核電技術輸出國
NBD:中國核電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效?“一帶一路”倡議下,這些沿線國家核電需求如何,中國核電走出去的發展前景如何?
賀禹:中廣核在走出去方面成績突出,創造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八個最”:中國在英國及歐洲最大的投資項目——英國核電項目;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體投資項目——中廣核納米比亞湖山鈾礦;中國企業在愛爾蘭最大的投資項目——Douvan風電項目;孟加拉國、埃及最大的獨立發電商;比利時最大的陸上風電場、歐洲首個深海漂浮風電項目。
中廣核將按照“一帶一路”倡議繼續推動核電走出去。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2025年前,全球除中國外還會有50多臺新建核電機組的市場空間,這為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中廣核將緊抓國際能源市場復蘇的戰略機遇,借“一帶一路”的東風,積極布局中東歐、東南亞、西亞、非洲等目標市場,大力推動中國核電走出去,力爭成為“一帶一路”的排頭兵。
NBD:中廣核在核電走出去領域已取得諸多成就,請問成就背后經歷了怎樣的改革,克服了怎樣的困難?
賀禹:中廣核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自1978年宣布引進法國技術在中國建設大型核電站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中廣核拼搏奮進40年,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并打造出了國家名片“華龍一號”。
當年,建設大亞灣核電站期間,是法國人和英國人聯手教我們,連地板磚、水泥和電話線都要進口,國產化率僅為1%。如今,我們已經從核電的門外漢,變成了核電技術、裝備的輸出國。
改革開放的40年,中廣核從無到有再到強,從當“學生”到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引進、消化、吸收到再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描繪出了我國核電強勢逆襲的“強國夢”。
科研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5%
NBD:您剛才也提到“華龍一號”已經成為國家名片,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創新,請問中廣核在創新領域的投入及成效如何?
賀禹:創新是中廣核的根,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是支撐我們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基石。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是在我國30余年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成熟壓水堆技術基礎上,持續創新形成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中廣核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十二五”期間,中廣核科技研發累計投入超過100億元,科研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5%。2014年底,中廣核首次發布《自主創新產品目錄》,除了“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目錄上還有多項在業內廣為人知、打破國外企業壟斷的技術。譬如被譽為核電站中樞神經的核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和睦系統”,被譽為核電站心臟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控制棒驅動機構,以及大大提高核電站應對極端自然災害能力的核電站非能動應急高位冷卻水源系統等。
NBD:巴黎協定對碳排放水平進行了約束,清潔能源將更具發展優勢。在您看來,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核電發展將迎來怎樣的機遇?
賀禹:打好藍天保衛戰,必須大力發展核電等低碳清潔能源。核電具有安全、穩定、綠色、高效的特點,和風電、太陽能等都是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能源類型,是我國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選擇。
發展核電是我國節能減排的必由之路。我國在《巴黎氣候協定》中向國際社會作出了莊嚴的減排承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根據權威機構的預測,要實現這一承諾,屆時核電在運裝機容量需要達到1.5億千瓦左右。
中廣核將積極推進核電在中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為公眾構建美好生活、建設低碳家園而不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