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一分錢,由專業節能公司掏腰包,為你企業的節能設備更新換代,讓你的企業每年節省電費幾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這決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一種基于市場化運作、由節能公司承擔主要風險的節能新機制———合同能源管理,它在長三角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節能神話。
不大的廠一年省80萬元
上周五,江蘇銀寶集團將上個月節省下來的7.3萬元電費按時匯到了XX節能服務公司的賬戶上。不過,從今年9月份開始,就不必再匯款了,這筆款子銀寶集團盡可收進囊中。一個月7.3萬元,一年就是80多萬元,這對銀寶集團來說可謂“天上掉下的餡餅”。
記者日前來到這家中等規模的紡織企業,看見織布車間里密密麻麻排列著一臺臺織布機,一共有1250臺。而像這樣的車間有兩個,全部開機的話,一小時用電量達到2000度。
“我們廠每年耗電量近4000萬千瓦時,需付電費2400萬元!便y寶集團技改辦工程師袁祖順介紹說,這么大一筆費用令企業不堪重負。從2002年開始,廠里每年投入節能技改資金都超過100萬元,四年累計投入了500多萬元,但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去年,揚州市電力公司向他們推介“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并介紹了一家節能公司。這家公司與江蘇銀寶集團經過三次協商,于去年9月達成“節能服務合同方案”。方案規定:由可續能源公司出資,并提供項目設計、設備選型購買、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等一攬子服務;每個月的節電增幅要達到7.8%,相當于每個月節約電費7.3萬元;可續能源公司從每月的節電效益中獲取回報,持續9個月,收回投資及獲益65萬元。
目前雙方合作已進入第七個月,節能預期目標已經達到,“節能服務合同方案”執行情況也良好,再過兩個月雙方合作將到期。袁祖順樂呵呵地說:“這些節能設備的使用壽命約10年,這意味著我們不用掏一分錢,就可凈賺后面9年多的節電費用!
長三角活學活用
長三角是我國能源最匱乏的區域之一,但“合同能源管理”卻姍姍來遲,引進“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企業鳳毛麟角。
據了解,1997年,財政部與世界銀行和全球環境基金(GEF)共同實施了“世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在該項目支持下,北京、遼寧和山東成立了3個“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點,至今運作了7年,已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了304個節能項目,總投資7.8億元。
盡管長三角引進“合同能源管理”未得先機,但目前正在急起直追。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謝仲華告訴記者,到今年底上海將完成40個大中項目。他透露,近期上海“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融資瓶頸將會有大的突破。另外,今后3年內市經委初步打算利用1000萬元貼息來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謝仲華認為,這些資金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在引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中,上海打了一場又一場漂亮仗。上海市節能服務中心主任葉文彪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們共做了16個整套系統服務項目,投資1800多萬元,其中15個項目都收回了投資,并獲得合理的利潤,回收期大多在兩年至三年。
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的“循環水系統節能改造項目”是本市運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一個成功案例。該項目實施后,每年節約水電費近百萬元。上海市節能服務中心不到兩年就收回投資并得到應有的回報。新亞藥業獲益更明顯:除節省水電費這一塊獲得巨大利益,還享受了國家節能退稅76.4萬元。
還不能說“叫好又叫座”
記者在長三角采訪時了解到,“能源合同管理”在長三角難說“叫好又叫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誠信難保障。“能源合同管理”項目實施期短則一年,長則三五年,期間企業生產狀況有不確定性,風險較其他行業大。節能服務公司如果遇到不誠信的客戶,巨額投資可能就血本無歸。從行業本身來看,一些公司急功近利,打著“能源合同管理”旗號,以推銷設備為目的,根本不具備起碼的技術;有些公司把利潤抬得很高,達到20%甚至更高,而國際上專業節能公司合理的利潤在10%左右。
資金成“短腿”。在行業內具有普遍性:“XX節能服務公司我們是民營企業,融資太難了,就憑我們手里這點資金,一年最多接一兩筆生意。”多數以該模式運營的節能服務公司經濟實力較弱,無力提供保證其貸款安全性的擔保或抵押,又缺乏財務資信的歷史記錄等,要想獲得銀行支持幾乎不可能。因資金不足,節能服務公司遇到大量好的項目只能忍痛割愛。
節能意識差。“我們上門動員企業改造節能設備,常常聽到‘節省幾十萬劃不來,做一筆生意就賺回來了’!”寧波一家節能服務公司老總對此頗為感慨。據悉,我國現行節能法律約束力較弱,對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業沒有懲罰措施,對節能行為缺乏激勵政策。除部分高耗能企業從節省成本出發對節能有一定認識外,不少企業因為能源占產品成本不高,缺乏節能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