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規劃設計應以企業排放減量化、廢物資源化、企業共生化為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園區的環境容量、各種環境風險和園區環境的可承載力,構建起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園。
在我國發生的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中,部分是由于工業園區污染造成的。工業園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示范區,積聚了一大批有實力的產業,也輻射和影響了周邊地區的發展,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但同時我們應該注意,部分工業園區產生的污染量大,污染源多樣,對周圍群眾的生活安全造成較大影響。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工業園區之所以成為突發環境事件的源頭和污染重災區,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部分工業園區的規劃缺乏科學系統論證,過于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欠缺環境和生態的長遠綜合考量。
第二,部分地區的環境監測系統和環境執法人員等軟硬件水平較低,對工業園區的污染缺乏科學監測。缺乏高素質的環境執法人員對環境數據分析和處理,難以提出有效的環保解決方案。
第三,部分地方政府沒有很好落實各方應該承擔的環保責任。在工業園區招商引資過程中,迫于經濟發展指標等各方面的壓力,降低環保要求,千方百計引入各種企業, 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保問題監督不力。
第四,工業園區建設缺乏環保配套設施和舉措,環保配套設施無法滿足園區企業的需求。沒有從產業鏈角度對園區內上下游企業進行合理配置,缺少各種環保工程來確保園區環境治理科學高效。
為推進工業園區的環境治理,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高標準站位,構建科學高效的環境治理機制和模式,有效解決工業園區環境污染問題。
站在全面規劃的高度,推進生態環保型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應以企業排放減量化、廢物資源化、企業共生化為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園區的環境容量、各種環境風險和園區環境的可承載力,構建起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園。在工業園區規劃時,根據資源匹配度引進不同類型企業,建立園區內企業微觀資源循環利用系統。通過良好的規劃,提升工業園區環境污染治理效率。
加強工業園區預警機制建設。環境問題只有早預警,才能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改。地方要依靠多種科技手段,搭建工業園區智慧環保監控平臺建設。地方環保部門需要通過互聯網信息化和大數據技術對空氣和水的質量進行科學化監控。在工業園區周邊科學設置監測點,克服人為監測弊端,實施自動在線監測報警,對企業排污行為及重點部分進行全天候監控,對企業廢水和廢氣超標排放自動報警。對環境突發事件可溯源,找到污染原因。由于環保問題非常復雜,還要充分運用監測設備的數據,運用大數據原理進行分析,從而找到解決環保問題的科學方法。
監管要嚴,建立起園區企業管、第三方控、監管部門查的全方位監管體系。工業園區作為環保的重點,應該建立獨立的環保機構進行監管。各級政府要提升環境執法人員的職業素質與執法水平,打造建設一支專業化的環境執法隊伍。地方政府應該改變以罰代管、疏于管理的現狀。各級黨委政府要擔負起環保的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通過嚴厲監管,落實好誰污染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讓企業切實履行好環保的主體責任。
措施要實,切實推進一批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工程項目。工業園區治理環境問題,一定要以工程性項目為基礎,環保前期控制和后期處理都需要有工程型的措施。比如園區系統性的“一企一管”設計改造,規范排污的途徑和渠道,以便有效地對企業排污進行管控。同時,也能提升環境治理的效率,有效控制園區污染源向外部擴散。
作者單位:江西省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