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土壤污染威脅食品安全及水、大氣污染防治效果,土壤污染問題亟待解決。
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對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對土壤修復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受‘土十條’等政策影響,土壤修復的產業規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產業規模只有30億元,2016年增長至90億元,預計2017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元,千億市場前景可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十三五”100個重點項目包括1000萬畝耕地修復,以修復成本5萬/畝計算,未來五年年均土壤修復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億級別。目前,要實現土地整治的各項目標任務,至少需要1.7萬億的資金規模,資金缺口和技術創新是土壤修復產業面臨的兩大“痛點”。
“土十條”相關編制單位建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取之于土,用之于土”。據測算,若各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加上中央財政、社會資金投入,每年投入可在1500億-2000億元。考慮到國家土地政策逐步收緊的因素,到2020年,預計可籌措到1.1萬億-1.4萬億元,可有效緩解當前土壤污染防治投入資金嚴重不足的困境。
歷年土地出讓收入
隨著地勘單位的參與,具有地質特色的土壤修復技術也日臻成熟。相關人士表示,緊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脈絡,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土壤修復科技創新實力,將助力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盤局風生水起。標準體系對我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指導污染土壤調查、評估和修復工作,并在操作層面上更加細致。
當前土壤修復主要依賴財政資金支持示范項目,以及以土地流轉、房地產開發價值為基礎保障付費。在政策目標訂立基礎上,土壤修復盈利模式有望跟進,在美國,超級基金解決盈利付費模式已有先例,而近期在中國討論的提取土地出讓金收益用于修復類似于中國版“超級基金”,另一方面,為保障經濟增速,通過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進行土壤修復也存在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