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節能環保愈發炙手可熱,越來越多的非環保資本破門而入。自此,“野蠻人”開始了在環保產業的跑馬圈地。
巨大的市場蛋糕無疑是各路資本涌入的助推器!笆晃濉币詠恚h保產業年均增速超過了13%。與此同時,我國從6000億環境治理投資總額逐步上升到逾8000億元,僅僅只用了5年的時間。業界普遍預測,隨著黑臭水治理、土壤修復、環境監測等細分領域逐步釋放市場需求,未來四年內的中國環保市場空間規模將達17萬億元。
據《騰訊財經》報道,在“新興經濟支柱產業”的預期下,環保產業近年來開始“熱”起來,具體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產業并購重組加劇;第二,大型國有企業紛紛進軍環保,包括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等“央字頭”企業,以及重慶鋼鐵、杭州鋼鐵等產能過剩領域的企業;第三,資本市場看好環保產業。而這對于全國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而言,印象尤顯深刻:“曾經有資本界的朋友對我說,現在放眼看去,除了環保等少數幾個有投資價值的行業,其他領域可能沒有太多的投資機會!
據公開資料,僅在2016年,通過并購、合資、資產注入等方式涌入環保領域的外來上市企業就逾20家。特別是大型國企進軍成為新業態。誠如中交建旗下中交生態環保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招商局成立招商局生態環?萍加邢薰镜。眾多業界人士指出,借助自身雄厚的資本力量、良好的政策資源優勢與企業品牌內核,包括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車、中交、徐工集團、中國建筑等央企競相跨界布局環保市場,并借以PPP模式的新浪潮迅速切入到污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土壤修復、垃圾焚燒發電等諸多環保重點領域。
但大量資本在加競爭格局的同時,亦讓環保產業頻頻受到“野蠻人”侵襲。正如2017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正軍在接受權威媒體采訪時就曾指出,“環保企業是給環境‘治病’的。一個人生病了,誰不愿意到專業醫院找專業醫生看病呢?”但現實是,如今環!耙靶U人”亂象愈發嚴峻,即低價項目競爭令產業不斷被擊穿,導致專業化、精準化環保企業被擋在“門外”,無法參與環境治理項目。
面對供給側改革在經濟領域掀起的一股新浪潮,專業、精準是包括環保在內的所有行業的努力方向。然而,如今多數環保PPP項目的中標企業并非專業環保公司,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些建筑施工類企業。據E20研究院調查顯示,環保類PPP項目中,國有企業占比達72%,民營企業僅占28%。在業界資深人士王志彬看來,這樣或將導致環境治理出現良莠不齊的效果。具體來看,在黑臭水體治理方面,“非專業環保企業雖在施工建設方面存在明顯優勢,但在自然與生態的結合、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偏差!
談及專業化企業被PPP項目“拒之門外”,有業界資深人士將其歸咎于體制不完善。在接受《華夏時報》專訪時,北京綠創聲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姜鵬明指出,由于目前資源大多掌握在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手中,會造成“病人給自己開藥方”的情況,醫生則很難有處方權。更有甚者,項目是企業自己的,要治理也必須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因此,最終還是包給業主集團下屬的環保企業,哪怕這家公司沒有專業的環境治理素質。
另一個造成掣肘的因素是,環保PPP項目的“規則”中對民營企業提升了準入門檻。在日漸多元化發展的大環保時代,加之PPP模式備受熱捧的發展趨勢下,中小民營企業的商業模式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原有直接向政府提供設備與服務,現在可能會變成“野蠻人”的一站式供應商,市場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而在諸多領域呈現出來的競爭業態,無疑將助推環保項目成為大型央企、國企的盤中盛宴。
因而,在生態環境監管力度趨嚴的背景下,“只能請真正的醫生來治理!苯i明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