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以來,北方大部地區多次遭遇嚴重的霧霾侵襲,重新喚醒了人們對于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盡管我國的環境治理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任重道遠,環境治理刻不容緩。
從2010年起,政府把節能環保作為一項戰略新興產業、民生工程進行重點扶持的時候,更多的是依靠行政的力量去推動行業的發展,同時是從一些體量較大、解決起來難度較低的項目入手,但近年來市場的力量正逐步凸顯,環保行業的一大特點是資金驅動,環保企業多為工程類公司,需要穩定持續的項目融資,資本市場恰好契合了這一特點,相信資本市場將在未來環保行業的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PPP新政助力行業變革
去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證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了資產證券化PPP項目的范圍和標準,同時要求各省級發展改革委于2017年2月17日前,推薦1-3個首批擬進行證券化融資的PPP項目,報送國家發改委。今年2月3日“新水源PPP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與服務系統成功發行,成為市場首單落地的PPP資產證券化項目。
環境保護工程,近年來正在通過PPP的形式,將企業與政府連接起來。環境修復這樣的大項目,一般的環保企業很難參與,那么市政基礎設施就成為了環保企業涉足的熱門領域。市政基礎設施是推行PPP模式的排頭兵和主戰場,環保是繼交通、能源領域之后的新興產業,前景十分可觀。
招商證券指出,就環保投資而言,PPP將是極其重要的抓手,一方面以整體打包形式解決各個區域的綜合性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協同治理、統一規劃的系統性優勢;另一方面,較大的投資體量,使引入資產證券化、社會資本多元化參與等創新金融模式成為可能,盤活社會存量資本。環保的后投資屬性加PPP的金融杠桿催化,可以推演出環保行業的大投資時代、大公司時代必然到來。
市場化帶來盈利機會
通過對環保行業的長期跟蹤,筆者發現,環保企業的商業訂單正在從政府過往的突擊式訂單開始逐步擴大,覆蓋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寬,如大氣治理從電廠逐步擴大到水泥、鋼廠;在能源結構上不斷調整,比如在煤炭的運用上,清潔煤的利用技術和集中技術不斷提高煤的利用效率,降低源頭排放,同時也蘊育了大量的商業機會;與全球能源結構的變化相呼應,非煤能源的運用也有明顯的提升,如天然氣和電動汽車的運用,都在不斷地快速發展。另外在水資源的處理上,許多企業一改往日僅僅依靠政府補貼的思路,開始從商業的角度出發進行項目的運作。
因此,近年來在大環保領域能夠看到局部往系統延伸的趨勢,行為機制逐漸向市場化邁進完。大部分的環保公司在過去的幾年里訂單和盈利情況都非常不錯。截至2017年2月3日,已有51家環保上市公司發布2016年業績預告,其中有35家公司預告增速超過30%,12家公司公告預減,環保行業整體景氣較好。
展望未來,環保行業2017年有望維持平穩發展,一些有技術、管理溢價的企業將凸顯競爭優勢。在大的商業化、市場化模式下,需求水平在不斷抬升,此類公司未來將會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效益也將會不斷提升。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2017年權益市場出現明顯系統性機會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可能體現為結構性或者個股的機會。環保產業作為受益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行業,投資機會料將不斷涌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