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打破一畝三分地!比昵埃暯娇倳浽诒本┞犎【┙蚣絽f同發展工作匯報時的話言猶在耳,也為三地跨區域協同發展開啟新的大門。三年來,北京多領域借勢前行,環保、新能源車、冰雪等產業在變局中重生。城市功能重新排列組合,舊生意逝去,新商機溢出。本組系列報道講述了企業泛舟全新起錨的故事。在首都功能疏解的大潮中,大城格局由此一新,產業藍海浮出水面。
建設和諧宜居之都,環保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個板塊。十余年前,北京環保市場尚是一片荒蕪,小而不精的企業根本無法支撐起一個完整的產業,創業先驅們頻頻碰壁,后隨著居民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以及北京奧運會的契機,行業邁出了重要一步。大量的企業家被北京環保產業的大蛋糕所吸引,紛紛變身為“環保商人”,他們埋頭于水源地保護、清潔能源開發和垃圾物無害化處理,將以往的經濟發展包袱轉化成可見的財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京津冀清潔能源等領域合作機制的建設和2022年冬奧會商機,讓環保企業家們觀望到了更廣闊的市場和機遇,群雄逐鹿時代或將正式到來。
產業蹣跚起步
“上世紀90年代,在科技部結束環保研發的工作之后,我選擇海外進修,回國后恰逢90年代末我國對于污染治理的意識開始覺醒!币堰M入環保領域多年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何愿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時全國經濟還處于較高速且粗放的發展階段,工業污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通常情況是政府白天追著治理,工廠就在夜里偷偷排放,寧愿費盡人力物力也不愿出錢治理,當時我就想,如果能通過一種新技術,把污染物轉化為資源再生利用,也許污染企業就愿意投資,隨即決定結合自身專業,投入到環保產業當中”。何愿平介紹,碧水源剛成立時,起步資金只有400萬元,規模也不大,只能通過為房地產企業開發一些小型項目獲利。
時間繼續推進,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和中央一系列治污“鐵腕”政策落地,北京也進一步加強了對環境污染的監管治理,由此催生的專業化治污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環保產業的發展。資料顯示,2002年北京的環保產業規模就已接近50億元,服務內容主要包括環境咨詢、信息和技術服務,環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設施運營服務等領域產值10億元,而根據當時北京市經濟委員會的預測,到2005年底,北京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115億元,年均遞增率為18%,環保產業產值增長率約為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2倍。
“不過實際上,2005年之前北京整個環保產業盤子都不大,不少環保企業都是剛改制成民企,或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規模很小”,高能環境修復公司總經理魏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甚至當時高校設立的環保學科都是從其他學科轉設的,“大約在2006年,經過數輪沉淀以及居民環保意識的增長,北京的環保產業才算真正成型”。
良好的市場前景疊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的東風,初嘗甜頭的環保企業家們紛紛埋頭努力耕耘,北京的環保產業也從“冷門”向“顯學”轉變。何愿平回憶,2006年之后北京提出加強生態建設的要求,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提高水質,當時在中關村管委會推薦下,碧水源獲得了機會。“那時候幾乎所有的中關村高科技園都去參與奧運項目建設,碧水源則在奧運水質治理方面承擔了很多項目,包括北京奧運龍形水系、國家大劇院水處理工程等,至今我們仍然在運營這些項目,可以說借著奧運的契機,碧水源的自主創新技術在市場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到了2010年前后,環保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了北京經濟社會穩增長的重要砝碼。時任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的張燕友直言,將環保產業作為一個新產業和投資著力點來發展,就可以實現經濟增長和節能減排的融合發展。
第三方崛起
就在北京環保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后,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市時明確表示,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在業內看來,和諧宜居之都的概念涵蓋交通、醫療、教育等諸多領域,其中環保產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隨著“2˙26”講話為北京確定更清晰的城市定位,北京環保產業迎來強勁的發展東風。
隨后的三年間,本市政府進一步加大了環保產業投入,《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明確提出84項治理措施,涉及全市各個委辦局、區縣及各家相關企業,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五年內,預計北京全社會方方面面為治理大氣投入資金近萬億元,其中北京市政府將投入千億元以上。在魏麗看來,“2˙26”講話之后的三年里,北京環保產業的創新勢頭更濃,“一來許多環保企業都看到了北京對環保的重視程度,決心更好地耕耘這一事業,而隨著環境問題愈加突出,原先積累的經驗已不足以解決現有問題,伴隨著環保政策先后落地,企業的高科技含量也更加深厚”。
在此基礎上,疊加充足的資金和巨大市場需求“撐腰”,作為環保治理新手段的第三方治理乘勢崛起,成為治污市場的中流砥柱,也造就了一片廣闊的產業新藍海。所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根據國務院2015年頒布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是指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目前各地政府、機構、企業等排污者普遍采取的排污之后通過購買設備等方式自行治理污染的方式。這一兼具創新性和高效率的治理模式,也迅速成為了一些重污染城市的選擇。
何愿平表示,目前北京面臨較為嚴重的水資源缺乏問題,且飲水安全難以得到保障,作為第三方治理商,諸如碧水源等水污染治理企業就是致力于破除這一瓶頸,嘗試涉足水資源的上下游產業鏈,包括水源地保護、給水技術、家庭飲用水等等。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直言,從國際發達國家環境污染治理的實際經驗看,建成第三方治理市場體系,將可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推動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而北京推行的第三方治污政策,也有助于民資迅速將市場盤子做大。
而縱觀整個行業,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北京環保市場現有規模頗為可觀,根據《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13-2015)》,截至2015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已經達到了5000億元的規模。而在我國已有的27家環保上市公司中,總部位于北京的就有包括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萬邦達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神霧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
與此同時,隨著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在各大領域逐步推開,環保產業也欣然借助這一模式進一步吸引民間資本的注入。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顯示,目前北京列入庫的,就有海淀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能源發電廠、張坊鎮110千伏變電站項目和懷柔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合計規模超20億元的項目穩步推進中。此外,近期還有環能科技簽訂了北京平谷區水質改善應急工程PPP項目、正和生態中標北京市通州水環境治理PPP建設項目。分析普遍認為,隨著PPP各項扶持政策及資金支持到位,未來北京環保產業還將繼續對民企打開大門。
扛過低潮期
如同其他產業一樣,一磚一瓦搭建當前這個如火如荼的環保市場時,不少先吃螃蟹的創業家曾遭遇重重困境。北京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2年前后的北京市環保產業發展面臨不少明顯的瓶頸,首先是總量規模偏小,環保服務業發展明顯不足,且組織結構松散,缺乏一個科學、合理、有效的成套組織形式,此外,盡管當時北京已涌現了一批環保骨干企業,但缺少具備環境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大型環保企業集團。
回憶起創業初期,何愿平也頗為感慨,“一開始公司并沒有穩定客源,生產出的產品送給別人用,別人都不要,后來因為公司主打的膜技術在出水水質優、省地、少污泥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當時不少北京房地產商因建設小區中水工程的需要,才開始用碧水源產品”。
但事情的進展并不如想象中順利!耙驗楸趟瓷a的設備體積小,能夠解約一半的占地面積,頗受房地產商歡迎,我們就為國內十多個房地產開發商的小區做了小型水凈化工程,但是只收到了30%的工程預付款,工程完工后余款遲遲不到位,一旦等到開發商銷售完所有項目,可能連負責人都找不到了,”何愿平介紹,2005年碧水源七個有關工程款的官司都勝訴了,但依舊有開放商不愿還錢,而是給了一個會所的消費卡抵賬,“那時候只覺得中國環保的前景太渺茫了”。在何愿平看來,2005年前后,我國環保產業的狀態就是“貓抓耗子,耗子躲貓”,“大家都躲著,都把環保當負擔,市場開拓特別艱苦”。
談及在困境中堅持下來的動力,何愿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時自己心里懷揣的,就是對技術的信任,“整個團隊都堅信,手里有技術、心里不慌張,總有撥云見日的時候,很快的在2006年,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北京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治理運動,碧水源也一下子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冬奧周期新商機
歷經荒蕪、低潮和逆襲,放眼“十三五”期間乃至更久的未來,一波三折的北京環保產業前景大好。
實際上,新近北京一系列環保產業新目標的提出,正使得眾多治污商人躍躍欲試。例如,習總書記在視察北京時發表的“2˙26”講話中就曾明確表示,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京津冀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
“總體來說,北京的環保產業鏈條相對更完整,對于各項技術、設備、產品、服務等需求標準也相對較高,行業大體可以分為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類,包括脫硫脫硝除塵、燃煤鍋爐改造、污水凈化、土壤修復等”,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表示,其中大氣和水相關環保領域在北京相對更熱。
而就整個京津冀市場而言,北京國能中電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白云峰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隨著“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的先后落地,可以說三地這些環保細分領域的未來發展擁有了重要的政策綱領,但真正的協調機制尚未形成,流域治理也是一片空白,不少企業都尚處觀望期。
更值得一提的是,即將于2022年召開的北京冬奧會,對于眾多環保企業而言也是一大利好。如上文所述,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曾主打“綠色奧運”牌,當時北京用于環保的投入也頗為可觀。資料顯示,2001-2008年,北京連續實施了8個階段、160多項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的措施,對區域污染減排進行獎勵,退出“高污染、高耗能和高耗水”的公司也獲得了相應獎勵,同時也出臺了對重點污染企業實施停產限產、施工工地停止重污染作業、機動車限行等一系列舉措。僅2008年當年,北京的環保投入就高達200多億元,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2.53%。
有分析認為,本次北京張家口聯合申奧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環保問題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從“APEC藍”到“冬奧藍”最終到“北京藍”,環保行業有望以冬奧會的舉辦為契機,長期受益。
例如,國務院已經批復將在張家口建設國際領先的“低碳奧運專區”,并提出到2020年張家口示范區55%的電力消費來自可再生能源,全部的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鎮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業及公共建筑用能來自于可再生能源,40%的工業企業實現零碳排放。此外,還有分析指出,冬奧會將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深入開展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提升城鎮污染治理水平、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力度,消除當地劣V類水體以及城市黑臭水體將是重中之重。業內普遍看好已在京津冀扎根的環保企業從中分一杯羹!皣苤须娔壳熬驮谕瑠W奧組委商談,希望屆時冬奧奧運圣火火炬能夠燃燒生物質天然氣,從而取代產生二氧化碳的礦物燃料!卑自品灞硎。
對話
盈利短板在于模式不清
——專訪北京國能中電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白云峰
北京商報:您當初為何會選擇投資環保產業?
白云峰:2002年,我還在神華集團從事發電廠的工作,彼時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兩控區“十五”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計劃》,提出實現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協同控制。我認識到這是一個好商機,于是借助央企剝離第三產業的機會,利用MBO(管理層收購),從體制內跳出進行了第一次創業。
早先時候,我國的治污企業多由國家直接投資,以咨詢、采購、設計等工程性項目為主,商業模式相對簡單。但隨著2007年國家發改委開始推動第三方治理試點,我當時所在的公司作為首批試點企業,開始對新領域的探索。十八大以來,我國環保標準加速提高,環保市場也逐漸擴張,尤其在“十三五”規劃中,將環保產業的定位由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為支柱型產業,意味著今后五年治污這一領域將充滿更多機遇。
北京商報:環保產業經營前期要從中獲利并不輕松,在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是什么?
白云峰:環保產業乍一聽并沒有什么科技含量,但要真正將原本的社會負擔轉化為財富,且保證自身盈利,門檻并不低,一家治污企業如果沒有獨特的研發技術,而是跟隨他人,亦步亦趨,確實難以形成盈利點。
近幾年行業內比較活躍的公司都在超低排放領域掌握著成熟的技術,也相應占據著相對較高的市場份額,而那些依靠傳統的EP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技術老化脫節的企業基本都被淘汰了?梢哉f,同其他產業一樣,只有將新技術、新商業模式作為發展核心,未來的環保產業才能實現大體量發展。
北京商報:就您了解,京津冀治污產業整體現狀如何?是否存在短板與不足?
白云峰:目前來看,京津冀新技術推廣應用稍顯遲滯,各方都更樂意通過壓縮產能甚至關停廠房來治理污染,效果不佳的同時還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此外,部分領域的治理模式也不夠清晰。例如對于成規模的火力發電廠而言,清潔排放等都有政府補貼,因而具備了開展第三方運營模式的基礎條件。但京津冀地區分布較為普遍的分散式小鍋爐,卻缺乏有影響的補貼機制,也就未能形成良好的治污商業模式。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是否應該補貼、如何補貼、如何更好推進PPP模式,都是吸引治污企業進駐的關鍵。
北京商報:從業十余年至今,您的環保生涯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白云峰:作為高科技含量的產業,在持續開發核心技術的同時,環保產業也需要與資本進行結合,不停地創新商業模式,避免僅僅依靠國家資金補貼從事工程和咨詢。此外,企業還應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否擁有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高技術人才才是環保產業真正的門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