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4日舉辦的第五屆《環境保護》年會“融合與創新——2016中國綠色發展高峰論壇”上,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上公開表示,“經濟發展結構決定了環境質量現狀,經濟結構改變之前, 環境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霧霾的核心內因是排放,重要外因是氣象。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快速城市化、快速工業化和快速機動化這“三快”在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在增強的同時,也說明污染排放量也在快速增多。
賀克斌指出,關于北京的霧霾要客觀地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過一份關于北京的《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報告,可以作為參考。
該報告指出,1998年至2013年間,北京市常住人口、機動車保有量和能源消費總量分別增長了70%、303%和76%。北京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已經能夠穩定達到現行中國國家標準規定的濃度限值4 微克/立方米和60微克/立方米,NO2和PM10的年均濃度也已接近中國國家標準規定的濃度限值40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但是PM2.5和臭氧達標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吳舜澤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的環境形勢有三個特征:一是容量超載,即短期內無法全方位、全要素達標,只能是總體改善,二是區域分化,需要管理的科學化;三是質量較差,這就需要在“十三五”期間加強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在此基礎上要做好攻堅戰。
賀克斌介紹,根據研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中,珠三角地區2020年可以實現空氣質量達標,長三角地區2025年可以實現達標,京津冀地區達標時間最晚要等到2030年。
趙華林認為,在霧霾問題上濟結構是第一性的,環境保護是第二性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決定了污染排放量的多少,經濟結構調整至關重要,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賀克斌說,“我們新的減排潛力在哪里?這就必須要往前端走,所謂的往前端走就是不能用傳統的環保技術末端治理的概念,而是要延伸,延伸到綠色技術,什么是綠色技術?即節能優先、結構多元、環境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