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產業市場  中國節能產業網 >> 產業市場 >> 產業動向 >> 正文
碳交易體系構建進入沖刺期 一攬子政策將落地
來源:中國節能產業網 時間:2016/12/22 12:02:56 用手機瀏覽

隨著2017年全面啟動全國碳市場漸行漸近,交易體系的構建進入沖刺期,一攬子政策和動作即將落地。記者了解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和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等系列法規政策出臺在即,碳配額分配工作也已經開始,下一步將啟動配額注冊登記系統和開展第三方核查機構評估。
2013年,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了碳交易試點,目前廣東市場體量最大。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24日,全國一、二級市場累計成交配額12453.02萬噸,成交金額達32.3億元;累計成交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7136.72萬噸。
這對全國100億噸以上級別的碳排放量而言,顯然是不夠的。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前,中國明確提出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企業,門檻在年標煤消耗量1萬噸以上。據透露,新能源汽車的配額也將被納入碳市場的管理。
其中,配額如何分配,將直接影響企業自身的經營成本和參與碳市場的積極性,成為各參與方關注的焦點。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已經出臺的《碳排放權交易暫行管理辦法》明確了全國碳市場兩級管理體制,也就是中央層面確定排放總量和配額分配方法,省一級層面管具體分配、履約監管,保有部分配額支配權。
全國碳排放交易配額分配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批復在即,目前配額免費分配將采用基準線和歷史的強度下降法兩種方法,以前者為主。
而這只是第一步。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方案只是規定了基本原則,并不涉及排放量的具體數值。在企業歷史排放數據搜集整理、第三方機構核查等前期工作之后,相關部門已啟動了碳配額分配的具體工作,即根據同一類企業的排放限值和國家的減排期限來確定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行業基準值,也被稱為基準線,企業據此來確定自己的排放量,這將是一個時段性的工作。基準值通常設置在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一端,達到此排放水平的企業可以獲得足夠的配額,否則會面臨配額不足的壓力,借此引導企業降低碳排放強度。
據了解,按照要求,目前石化聯合會等相關行業協會和大型央企都已完成行業重點產品碳排放基準值指定研究報告,并上報有關部門。相關企業也開展了碳排放家底盤查、能力建設等全國碳市場應對工作。
“大部分企業能源統計數據還可以,但是比較缺乏實測數據,碳排放核算會有比較大的誤差。現在是鼓勵有能力的大企業提供碳排放的實測數據,而對于沒有相關能力的小企業,則建議采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標準去估算。”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表示,企業現在比較關心后續國家會不會強制要求必須由第三方碳核查機構出具碳排放報告,這樣將增加成本。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將近300家第三方為碳市場企業提供核查服務,由各省獨立招標。上述業內人士透露,控排企業如不配合第三方機構核查,排放值按照當地行業最高標準計算,且將按期分配并須按要求履約。
蔣兆理表示,下一步將對第三方核查機構的內部管理、能力資質和人員等展開全面系統的評估和備案,預計有一部分核查機構將被淘汰,以確保全國碳市場啟動時,第三方核查機構都是符合條件且有能力的。
同時,未來全國將保留7至8家國家級交易機構,承擔全國統一市場的交易服務任務。各交易機構在交易規則、交易模式、管理要求等方面完全一致,企業可選擇任何一家交易機構。而且,中央正積極籌備配額注冊登記系統,這一系統將由地方代管。
此外,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的政策法規也在不斷完善。近日財政部草擬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11月18日,目前各方爭議較大的一個問題是重點排放企業對從政府無償分配取得的碳排放權配額是否需要進行賬務處理。而作為碳市場“根本大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也被國務院法制辦列入優先立法的計劃,有望盡快出臺。
目前,國內各試點的碳價約15元至30元/噸。國家發改委初步估計,從長期來看,300元/噸的碳價是真正能夠發揮低碳綠色引導作用的價格標準。如果以當前七個試點地區的碳價平均標準來測算,全國碳市場現貨交易規?赡軙_到12億元到80億元。如果考慮碳期貨進入碳市場,規模將放大到600億元到4000億元。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坦言,明后兩年更多是以機制建設為主,讓全國市場運轉起來,真正獲益還有待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上海碳市場現貨成交量位居全國前列
中國碳市場啟動在即 全球碳市場容量將超70億噸
電廠碳排放量賣出20萬噸 節能減排也能賺大錢!
李聯五: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深圳碳交易市場建設經驗及對全國碳市場的啟示
哈佛大學研究者:中國碳交易缺乏總量控制目標
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城市已基本劃定控排企業
深圳碳交易樣本:配額發放及監管決定成敗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