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氣十條”、“水十條”的落地實施到環保“十三五”規劃及“土十條”的預期出臺,環保行業預計將帶來近20萬億元的“大蛋糕”。隨著國家對環保行業投入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如鋼鐵、電氣、機械等行業公司紛紛轉型環保,以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這將帶來價值的重估。
中國環保產業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中,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批“門外漢”因自身業務轉型的需要,正借助公司的資本優勢涌入環保市場。
在此前召開的“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指出,環境市場巨大蛋糕待分以及中國經濟大環境變遷,是推動傳統企業跨界進入環保領域的兩個重要因素。“一些傳統企業和產業在目前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因自身業務受到影響,正紛紛選擇突圍,”趙笠鈞說,“特別是建筑、鋼鐵、能源等供給端嚴重過剩的行業和公司,其過去大規模的擴張正遭經濟增長緩慢的沖擊,需要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隨著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計劃及相關配套文件的推進實施,“十三五”時期環保產業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據桑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文一波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環保市場空間規模達17萬億元,“十二五”時期僅為4.5萬億元。巨大的市場蛋糕吸引了不少大型央企進入,其中不乏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冶集團、徐工集團、中國鐵建等能源和工業行業的國有企業大型企業。
非環保行業企業進入環保市場,最快的方法莫過于并購環保資產。以葛洲壩為例,公司2015年4月收購凱丹水務,進入污水處理和工業供水領域,隨后在水處理、固廢、可再生資源利用領域開啟一路并購。公司成立了水務運營公司實行專業化管理,收購凱丹水務剩余25%的股權,收購湖南海川達公司旗下7個污水處理廠。再生資源方面,公司與興業鋼鐵合資設立葛洲壩興業再生資源,持股65%,持續完善全國區域布局。
2016年以來,大型企業設立環保板塊、成立環保公司漸成風潮。中交建旗下中交生態環保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招商局成立招商局生態環?萍加邢薰镜。今年7月,中國化學發布公告稱,擬聯合中國化工按照75%和25%的持股比例投資設立中化工程集團環保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0億元,首期出資為1億元。中化環保將主營廢氣治理、廢水治理、固廢治理以及節能減排項目工程。
部分傳統產能過剩行業如鋼鐵、電氣、機械的公司通過并購,切入環保行業尋求新的增長點,成為2016年以來并購的一大特點。上市公司方面,主業為風機制造的上風高科,通過收購宇星科技切入環境監測業;主業為離心泵制造的南方泵業通過收購金山環保切入污水處理行業;主業為燃煤鍋爐制造的華西能源,收購主營脫硫催化劑的天河環境進入環保業。
而在眾多業界資深人士看來,“跨界”是環保產業本身的屬性之一,很多企業也通過這種方式,進入這一領域。它們的優勢在于,其資本和本身所夾帶的資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決定了它們進入時就保持強勢,同時也受到歡迎。新血液的進入,對傳統環保企業來說無疑帶來了新生力量,因為新進入者會借鑒原有領域的經驗,給環保領域帶來新的理念和實施方案。
根據中投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綜合財政部數據,截至2016年7月底環保相關的PPP項目總計達到1.5萬億元規模,主要涉及污水處理、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供水、垃圾處理等。上述投資體量達萬億元以上,如果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可能項目落地的時間會往后延期3年甚至5年,正是因為業內國企、央企、上市公司積極介入PPP模式,才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的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大型央企、國企在短時間內的跨界進入導致其在技術儲備、系統集成、裝備制造、項目實施經驗上存在短板。而中小企業往往在細分領域上都具有自身的核心技術,并且擁有良好的系統集成及裝備制造能力,而且大部分環保企業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成立,在環保業內耕耘10年—20年,擁有豐富的環保項目實施管理經驗。因此,大型央企、國企和專業性環保公司具有強烈的互補需求,而非單純的對立與競爭關系。
但與此同時,企業轉型,光有一腔熱血還不夠。誠如東方園林,過去兩年每年都要為跨界轉型搭上近3億左右的利潤,這種大投入,都是為了“跨界”。
實際上,對東方園林來說,城市園林河道底泥的污染物中,有重金屬等物質,處理起來有難度。現在他們做了危廢處理,知道在工廠處理很便宜,但在當初,要想解決問題,得先建危廢處理廠。他們最初整合了包括國內、國際的數家公司及技術,很快將河道從五類水變為了三類水,隨后還要進行控藻、控氮、控磷等處理,通過大量生物酶構建微生物系統,恢復水的植物系統和動物系統。整個水的生態系統解決了以后,景觀美化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就此,趙笠鈞持有相同觀點。在他看來,非環保行業進入之后,若沒有長遠的公司戰略,只圖解決當下生存問題,搞低價競爭等,則不能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半S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身處這個行業的企業應該更注重品質、公司研發,提高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