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谂e辦的“2016海上絲綢之路高峰論壇”上,眾多業內人士呼吁,加快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安排,通過貸款、私募、投資、股票發行、債券、保險等方式改進金融和金融服務。
日前,在?谂e辦的“2016海上絲綢之路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綠色經濟發展融資缺口巨大,釋放綠色金融投資需求還需破除激勵政策、信息披露和認證標準等掣肘,加快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綠色經濟融資缺口巨大
伴隨著綠色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節能環保市場需求劇增。“無論是環境污染治理、產業轉型升級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撐作用!敝袊鹑趯W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遙指出,實現綠色發展亟須改變資金配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從能耗較大污染較重的行業、企業中退出,轉向綠色、環保的領域。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與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合作開展的“綠化中國金融體系”研究顯示,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綠色發展的相應投資需求約為每年2.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政府的出資比例只占10%到15%。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周月秋說,這表明超過80%的資金需要政府之外的社會資本來解決,綠色發展融資需求缺口巨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綠色發展融資缺口的填補必須依靠多樣化的金融手段與融資機制,需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安排,通過貸款、私募、投資、股票發行、債券、保險等方式改進金融和金融服務。
近年來,針對綠色金融,我國實施了系列政策和研究實踐,綠色信貸、證券、債券等金融手段也已成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周月秋表示,“今年年內,銀監會還會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實施綠色銀行評級,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向綠色金融機構轉變!
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有三大掣肘
但與會專家指出,由于激勵政策力度有限、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不足、綠色項目認證體系滯后等問題,金融業介入環境保護領域的積極性仍然較低,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投放余額為8.08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9.68%。與會嘉賓表示,從銀行業貸款余額結構來看,綠色信貸占比還處于較低水平。
海南省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廳廳長鄧小剛認為,僅靠對商業銀行設置綠色信貸指標考核不具有商業可持續性,難以刺激綠色金融投資需求!叭绻G色項目’和‘非綠項目’能產生同樣的經濟效益,大家自然愿意投‘綠色項目’!敝茉虑锉硎,復雜的評估認證決定了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高于一般項目,而目前補貼、減稅等激勵政策力度有限,難以提高綠色項目回報率。
企業的環境信息不對稱。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可為投資者呈現企業環境表現,也能為資本市場開發綠色金融產品提供數據參考。周月秋表示,目前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以簡單的定性描述居多,定量數據化呈現較少。
王遙指出,按照證券法要求,上市公司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必須及時披露相關信息。但通過梳理2003年到2013年上市公司發生的149起突發環境事件,她發現只有不到三成的上市公司在48小時內披露,絕大多數公司在一周后才公布。
多位專家表示,認證標準多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綠色債券發展。以綠色債券為例,按照不同類型,項目認證標準分別由央行、發改委、銀監會、證監會制定。除證監會參照央行綠金委的認證標準外,銀監會和發改委各自都有一套系統內部認證標準。
鄧小剛表示,國內與國際認證標準不一、第三方認證體系建設滯后、金融從業人員專業知識缺乏等問題也制約了綠色金融活動的開展。
須完善政策機制
與會專家表示,應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領域相關政策機制,為綠色金融發展破除障礙,激發投資需求。
周月秋建議,擴大綠色信貸貼息的資金規模、提高貼息率,延長財政貼息政策的期限;向綠色債券的發行人、投資人及投向的企業提供更加優惠的財稅補貼政策。另外,還可借鑒德國創辦復興信貸銀行的經驗,由財政部委托商業銀行,或專門成立一家綠色信貸銀行來管理綠色信貸貼息資金。
“地方政府應積極參與綠色投資,通過設立綠色產業引導基金吸引民間投資。”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安國俊認為,設立PPP模式綠色產業基金可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環保產業的積極性,是推動綠色基金發展的重要路徑。例如可以成立投資于區域環境保護的流域水環境基金、土壤修復產業基金、霧霾治理產業基金等。
針對企業環境信息透明度不足問題,王遙建議,交易所和負責債券注冊審批的有關機構可出臺具體規定,強制要求相關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尤其是對于主要污染排放指標等關鍵信息,要定量、定期披露。
鄧小剛建議,環保部門與金融監管部門加強合作,實現對企業排污記錄、環境違法記錄的信息共享。“對于違反環境信息披露要求的企業,金融監管部門應以公開通報、限期改正、罰款以至退市等方式來進行處罰。”
此外,業內人士呼吁,各金融監管部門應統籌協調,在全國范圍統一綠色債券界定標準,并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認證機制,使綠色金融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同時,積極培育第三方認證機構,支持評級機構對債券綠色評級和分類;發展綠色指數產品,為評估企業和行業的綠色發展水平提供專業化參考指標,引領綠色投資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