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能源亮起紅燈的時候,中國能源危機也已迫在眉睫。
古語曰:“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 能源的多米諾骨牌倒下,不能不讓告別了短缺經濟的國人感到不安和警醒。在不斷看到未來中國前景將如何燦爛的描繪的時候,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性能源危機,中國如何突破能源制約的瓶頸?

日前,記者采訪了國家改革和發展委員會主任馬凱。
這緣于不久前他在一場發展高層論壇上的發言:“早在2000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中國資源儲量的本并不強,如果不在節用上下功夫,不顧自然,不計代價,不為未來,竭澤而漁,竭礦而采,不僅會很快耗盡國內資源,也會加大全球資源供給的壓力!辈娬{中國要建設節約型社會。
我們就如何構建節約型社會,展開了深入的對話。
記者:中國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上取得了哪些成績?還存在哪些問題?
馬凱: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我們就成立了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專門機構, 1994年完成了《中國21世紀議程》,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貫穿到國家發展政策和行動計劃中。同時,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各個領域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效。
2004年與1990年相比,全國每萬元GDP能耗下降了45%,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7億噸標準煤;火電供電耗煤、噸鋼可比能耗、水泥綜合能耗分別降低11.2%、29.6%和21.9%,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但是,我們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源產出效率較低,節約潛力很大。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八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單位建筑面積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