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源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紛紛開始了建筑節能工作。建筑耗能伴隨著建筑總量的不斷攀升和居住舒適度的提升,呈急劇上揚趨勢。各國依據自身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在建筑節能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在德國,建筑保溫節能技術的一大特點,是從控制單項建筑維護結構(如外墻、外窗和屋頂)的最低保溫隔熱指標,轉化為控制建筑物的實際能耗。建筑的總能耗包括供暖、通風和熱水供應。德國還有大批老建筑,沒有采用新型保溫技術措施,政府鼓勵企業和個人對老建筑進行現代化的節能技術改造,并實行強制報廢措施。在法定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德國政府還推出了各項節能資助項目,以促進法規的落實和普及。2000年成立的德國能源局,主要工作包括房屋供暖和保溫、節電裝置和照明、太陽能發電、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電熱耦合裝置的應用。為方便公眾,德國能源局開設了免費電話服務中心,解答人們在節能方面碰到的問題。德國聯邦消費者中心聯合會及其下屬的各州分支機構也提供有關節能的信息和咨詢服務。
東亞方面,日本制定了到2030年從基準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到零能耗的建筑節能政策路線圖。在日本,“建筑的節能與環境共存設計”的概念由來已久,所謂建筑的環境共存設計,是指建筑設計時必須把長壽命、與自然共存、節能、節省資源與能源的再循環等因素考慮進去,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構筑大家參與的“環境行動”的氛圍。同時,對住宅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即“環境共生住宅”,并把這些因素和要求作為法規列入到建筑法規當中。為了使所制定的法規得以執行,日本政府為此制定了許多具體可行的監督措施和必須執行的節能標準,并有明確的節能目標,而且其節能標準是將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分開制定的,公共建筑還按其使用功能不同而劃分為賓館、醫院、百貨商場、辦公建筑、學校等5個類型,并分別給出了相應的節能標準。
各個國家關于建筑節能的定義、名稱、路線、政策、推廣方式不盡相同,但主要發達國家和經濟體政府相繼制定了建筑節能的要求和目標,都在尋找適合本國建筑節能發展的技術體系和優化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