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過程的地區,如果說全國有哪個地區可以適用“復興”這個詞的話,山西無疑是最合適的對象。
基于這樣的歷史回顧再來看今天的環保新政,它是否可以成為推動山西復興的力量?顯然,環保新政有利于打破靠煤吃煤的產業結構,形成更加先進的經濟體系,這一點已經開始得到體現。

環保新政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在就業、再就業、產值、稅收等經濟問題上。環保新政的深入有賴于在解決這些經濟問題上提出適當的方案——環保新政不但要以強硬的力度開辟道路,還應以創新的政策化解阻力,這是對環保新政的新考驗。
地區復興是一個國際性現象,這里介紹一個日本的案例:兵庫縣震后重建計劃。
1995年,日本兵庫縣發生了里氏7.3級的強烈地震,死亡6400多人,生活和生產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災后,兵庫縣制定了“阪神淡路大地震復興計劃——兵庫不死鳥計劃”,目標是用10年時間,實現“創造性復興”。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這個復興計劃與現在山西所面臨的問題有較大的相似性。這里體現的幾個關鍵詞:民本、民生、產業、政府,這正是山西在實施環保風暴、環保新政之后面臨的幾乎相同的關鍵問題。
我們對山西環保新政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保持環保新政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致性,盡量少宣傳為了環保寧愿放棄財政收入等說法。二是深入研究環保新政作為一種約束條件對于改善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強調環保新政只有環境效益。三是在環保新政中增加扶持民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內容,引導他們走環保型發展的道路。四是認真了解和分析地方政府和官員的環保行為動機,理解他們的壓力,不宜簡單地批評他們不落實科學發展觀。五是大力鼓勵并創造條件支持符合環保要求的民間創業活動。六是在環保新政方案中反映新產業發展的規劃,改變環保就是關停處罰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