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產業市場  中國節能產業網 >> 產業市場 >> 人物觀點 >> 正文
劉吉臻:新能源時代來臨 電力系統應該走什么路線?
來源:中國節能產業網 時間:2016-4-26 13:56:05 用手機瀏覽

 劉吉臻: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大機組建模、檢測、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是我國著名的火力發電控制專家。

      當今,能源短缺,環境污染,氣侯變化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因此,一場以轉變能源生產、消費方式,推動科技革命、體制改革,實現國際合作為內容的能源革命正在興起。這需要進一步發展新能源,同時實現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

      能源轉型需構建

      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

      目前,可用的新能源主要有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等。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還在不斷地尋求更多的新能源。1968年,美國科學家彼得•格拉賽(PeterGlaser)提出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他認為,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為1000米的太陽能電池陣環帶,假定其轉換效率為100%,那么它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陽輻射通量接近于地球上已知可開采石油儲量所包含的能量總和。近50年來,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在積極探索研究太陽能太空電站,我國這些年也在跟蹤這方面的新技術。

      在核能技術利用方面,歐盟一直支持核能的持續發展。2015年,美國和中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代核聚變裝置的放電實驗。這項技術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為解決未來能源問題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我國在能源轉型方面加快了行動步伐。一方面,發展以煤電為代表的傳統能源的高效、超凈發電技術,另一方面,促進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能源發展。目前,我國的能源轉型已經落實為實在的行動計劃。

      綠色低碳戰略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而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也提出,中國計劃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此外,還有火電“50355”改造,以及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在行動計劃》。

      2015年2月,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首次突破1億千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風電達到1億千瓦的國家,連續三年并網風電領跑全球。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并網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29億千瓦,同比增長34.2%,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8.6%。

      然而,能源的變革和轉型并非一帆風順。我國的風能、太陽能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即消納難的問題。2015年,全國平均棄風率達15%,有些地區甚至高達30%。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新能源的發展就無法持續。

      如何解決新能源消納難的問題?電能最大的特征是電荷不易大規模存儲。儲能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電荷存儲的問題,但目前的儲能技術還無法實現電荷大容量、大功率的存儲。因此,電力系統需要用動態的思維來考慮和解決這一問題。

      傳統電力系統是通過發電側功率的變更,來滿足用電側隨機波動的需求,從而維持能源的平衡和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傳統發電具有“一次能源可儲、二次能源可控”的特性。然而,對于包括風能、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來說,無論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最大的特征是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及隨機性。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最大的區別是“一次能源不可儲、二次能源不可控”。隨著新能源比例越來越高,電力系統不僅需要應對隨機波動的負荷需求,還要接納不確定的電源接入,這就要求新能源作為一次能源必須實現可儲,其發出的二次能源必須實現約束可控。因此,隨著新能源逐漸成為電力系統的主體,電力系統需要在隨機波動的負荷需求與隨機波動的電源之間實現能量的供需平衡,而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運行控制方式以及規劃建設與管理也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由此形成了以新能源電力生產、傳輸、消費為主體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即新能源電力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沒有相關文章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企業并購
網絡借貸
節能咨詢
節能認證
人才招聘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