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節能未來的發展方向或者說是終極目標是建筑近零能耗甚至是零能耗。啟動建筑節能近零能耗已經提到日程!弊〗ú俊侗粍臃砍湍芎木G色建筑技術導則》主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徐偉在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如是說!敖隳芎慕ㄖ谌珖_展試點示范,希望能夠很快推動發展路線圖,當然,發展的政策、標準、路徑也要跟上,使建筑節能領域在節能減排的貢獻更加凸顯!
徐偉透漏說,《被動房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簡稱《導則》)很可能在一兩個月內由住建部頒布。他還告訴記者,“根據住建部標準制定計劃,預計2016年將啟動國家標準,全面向建筑近零能耗進軍。”
大勢所趨
“一方面,近零能耗建筑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建筑節能發展的最新趨勢;另一方面,中國建筑節能工作通過近30年的發展,目前需要樹立更高更遠的目標,同時,國內節能減排的發展形勢要求建筑節能做出更大貢獻。近零能耗發展方向是做出更大貢獻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目標是近零能耗,這是大勢所趨!毙靷ト缡钦f。
記者:我國推動建筑節能近零能耗的背景是什么?
徐偉:總的說,我國建筑節能發展速度不慢,特別是近十年,建筑節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得到了國際國內的共同認可。這主要是自身縱比。但如果與發達國家如歐美國家相比,則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過去10年,歐盟、美國,以及我們的近鄰韓日都相繼制定了未來10年、15年甚至20年的建筑節能發展方向。這些方向無一例外向近零能耗方向發展。
記者:請介紹一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最新節能方向或目標。
徐偉:先看歐盟。歐盟于2002年通過了《能源效率指令》,提出了“3個20%”的目標,提高能源效率是其中之一。三個20%是指在2020年之前,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20%,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20%,使能源的最終消費量比2005年減少20%。在歐盟2020建筑能效指令下,歐盟各國結合自身條件制定了相應的近零能耗建筑發展目標。比如,德國提出在2020年無需使用化石燃料,丹麥提出在2020年比2006年建筑能耗降低75%,芬蘭則將在2015年執行被動房標準,英國希望在2016年實現零碳排放,法國更是希望在2020年建筑能實現對外供能(而非現有需要外部對建筑供能)?偟膩碚f,就是歐盟要在2020年前率先實現新建建筑實現近零甚至零能耗。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9年發布《美國聯邦零能耗、高性能綠色建筑行政命令》,該指令指出,到2020年實現凈零能耗住宅市場化,到2025年實現商業凈零能耗建筑低增量成本運營,到2030年100%的新建聯邦建筑達到零能耗目標。在亞洲韓國,則出臺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2020減少建筑行業26.9%的溫室氣體排放,2025年實現零能耗住宅。
記者:決定我國走近零能耗之路的國內因素是什么?
徐偉:有兩方面。一是雖然我國建筑節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相對于更高標準,我國在政策導向、標準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國內節能減排形式的發展,特別是十八大后,中央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等政策與策略,其實也要求建筑節能減排質量的提升。
更為現實的是,我國不少地方深受霧霾對環境的惡劣影響(比如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這要求與工業、交通位列耗能前三甲的建筑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綜合國際、國內的實際情況,我國建筑節能向近零能耗發展乃是大勢所趨。
為何是建筑領域,而非工業或交通領域?
眾所周知,工業、建筑、交通位列耗能前三甲——不僅在國內,國際也是同樣的情況。那么,走近零能耗之路為什么是建筑領域而非工業或交通?徐偉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在徐偉看來,建筑領域不僅可以實現近零能耗,而且最終可以成為備受歡迎的“經濟適用房”而被廣泛接受。
記者:為什么工業、交通不太可能向近零能耗發展?
徐偉:先說工業。我國的工業現代化還沒有完成,這意味著能耗絕對量還要增加,這樣的情況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在國外,發展中國家和我國情況類似。發達國家工業已經走到能源消耗的頂端,能耗在整個社會能耗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了極致,再降低很難。所以我認為,就世界范圍講,工業領域實現近零能耗幾乎不可能。交通領域為什么不能走近零能耗呢?有人會說,現在已經出現太陽能飛機——不依靠傳統能源飛行——這樣的話,不是可以實現近零能耗甚至零能耗了嗎?的確,太陽能飛機的出現、全球飛行給交通能耗的大大降低帶來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但我認為,太陽能飛機的宣傳價值大于實際應用價值:宣傳環保理念,鼓勵人們少用甚至不用傳統化石能源,積極創造新的清潔能源交通工具。但太陽能飛機從概念飛行到實際應用飛行一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樣,要實現車船(不含人力直接驅動)近乎不消費能源而運行也很遙遠。由此,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交通工具實現近零能耗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我認為,交通節能也不太可能以近零能耗為終極目標。
記者:為什么建筑有可能實現近零能耗?
徐偉:因為建筑能耗的60%甚至70%是由采暖、空調而耗費的。既然這樣,我們可以采取一些高性能保溫隔熱材料、采用非化石能源減少甚至取消因采暖、空調而耗費的能源。在此基礎上,再配以節能設計、節能工藝、科學運行管理——這樣的話,可以實現建筑節能的近零能耗。
記者:可以實現是純理論、技術上的,還是在實際中已經可以做到的?
徐偉:理論已經被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廣泛應用且成效顯著。這種近零能耗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是當今世界領先的低碳節能綠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高舒適度、微排放”的特點,在目前世界各類節能建筑中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在國內已經有這樣的建筑,F在我們所在的這座樓(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辦公樓)就是近零能耗示范樓。
記者:這幢示范樓是如何實現近零能耗的?
徐偉:首先說照明方面。這幢樓通過屋頂的光導管,將室外自然光引入室內。光導管的反射率高達99.7%,且不受黃昏、黎明甚至陰天的影響。在公共區域照明方面,通過與南立面結合的光伏太陽能薄膜電池來實現。在制冷和供暖方面,夏季采用太陽能吸收式制冷與地源熱泵相結合的方式;冬季所需熱量則由地源熱泵系統、水蓄熱系統以及屋頂的真空玻璃管中溫集熱太陽能空調系統來提供。該示范建筑在冬季不使用常規能源,夏季供冷系統較常規系統節省50%,年平均能耗僅為25千瓦時/平方米。除了上述技術手段,對建筑智能化、精細化的管理和控制,也是該示范建筑實現節能效果的重點。
記者:除了貴院的示范項目,其他地市還有嗎?
徐偉:我院的示范樓并不唯一。河北秦皇島在水一方、黑龍江哈爾濱溪樹庭院等都是較成功的被動式居住型建筑項目。通過采取高效的保溫、嚴格的密封和帶有熱回收的新風系統等主要技術,取消了傳統的供暖管網和采暖方式。這些項目均實現了建造初衷:無論外面天寒地凍還是酷熱難耐,室內總能保持冬季20℃、夏季26℃的舒適區間,節能率超過九成。如今,被動房的成果正如雨后春筍般鋪開,黑龍江、河北、江蘇、山東等省市都在籌建被動房產業園區?梢哉f,即將頒布的《導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記者:這樣的高效節能的建筑是不是要增加很多成本而難以推廣?
徐偉:我院的這幢示范樓在節能方面的增量成本為70 0元/平方米左右,但節能效果較為可觀,因此,預計5~8年即可收回投資成本。如果規模大單位增量成本可以控制在五六百元之間。由此可以看出,被動式近零能耗的建筑并非貴的嚇人,而且與其良好的節能效果、高質量的室內環境和適宜的舒適度相比,是名副其實的“經濟適用房”,這樣的房子既適合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趨勢,
又能滿足收入不斷提高的國人對高品質建筑的需求,因此,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成本的不斷降低,這類房子肯定會逐漸擴大市場占有率。
《導則》制定克服了三大挑戰
“在試驗、試點、示范工程逐漸開展之后,我們發現如果要有效規范推廣、使產業科學健康發展,就需要一個導則來指導、規范,這就是《導則》產生的背景。2014年3月接受編制任務至2015年9月已經歷時一年半《導則》編制終于進入尾聲。在編制過程中,我們十易其稿,可見其編制并不是想象的那樣——搞幾個月就搞完了。在編制過程中真是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毙靷ミ@樣描述《導則》編制后的感想。
記者:《導則》在編制過程中遇到哪些挑戰?
徐偉:主要是三方面的挑戰。一是指標和方法的挑戰。在評價指標上,我們改變了傳統的評價方法。以前我們習慣用50%、65%、75%這樣的節能率表達方式,這些標準是針對20世紀80年代初的能耗做基準而制定的,F在全國普遍執行的是65節能標準——但這個標準和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差距很大——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再降低85%~95%才能達到近零能耗標準。這需要一個跨越式發展。
記者:跨越式發展容易理解,那挑戰體現在哪里?
徐偉:跨越式發展要求徹底改變原來的評價指標、方法。比如指標,《導則》采用雙約束指標:既要滿足全年采暖、制冷能耗約束又要同時滿足對室內環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只滿足一方面例如全年能耗標準,即便能耗極低,但如環境指標不達要求同樣不能算達標,只有兩項同時達標才可以。評價方法上也產生很大變化。過去是以規定性條件為主:告訴你房子怎么建,窗、墻、供暖、空調、照明怎么做——照規定去做,驗收合格就算節能建筑了,現在不是——現在是性能性的方法,有目標、有程序、有手段,考核目標的完成情況。由此也帶來了設計方法的變革。傳統設計方法是各個專種、專業、工種之間按部就班各盡所職;現在發生3方面變化:一是性能性變化;二是必須協同一致;三是必須是全過程的實施方法。在這里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實際上,建筑節能的近零能耗絕不是單一設計過程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是施工上的挑戰,F有施工方法、工藝無法滿足大幅度降低能耗的要求。這方面必須改革甚至革命。另外,要引導從業者大幅度提高素質。眾所周知,從業者素質是決定能否建造超低能耗建筑的決定因素之一。如何變革施工工藝、方法,引導從業者提質是無法回避的挑戰。
第三方面的挑戰是如何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比如窗傳熱系數,以北京為例,北京是2.0左右——已經在國內領先,但要達到近零能耗建筑,就要達到1.0左右,2.0到1.0不是說提升一代,而是至少提升三四代的水平。同樣,保溫材料、照明、供暖制冷系統及控制系統都面臨對傳統方法的革新。這方面的挑戰是巨大的,對于作為規范、導引的《導則》的制定而言,并不是憑想象、推測寫上去就可以完事。它要根據產業實際,做科學的、可行的導引,否則一切都會落空。
我國推進建筑節能近零能耗有特殊性
徐偉告訴記者,搞建筑節能,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有共同之處,一是采用高性能建筑圍護結構,就是外墻、窗、屋頂這些圍護結構要做好;二是所有的能源系統包括采暖、空調、照明等系統達到高效運行。這方面從全球來講,已經取得長足進步:近三十年來,全球能源效率平均提高了50%;三是盡可能采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四是完善、強化運行管理。“我國推進建筑節能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共性但主要表現為我國的獨有特性!毙靷ミM一步說到。
記者:請具體講一講我國推進建筑節能的獨有特性。
徐偉:一是與歐洲國家相比,我國地域廣大,氣候條件差別大。表現為從南到北氣候帶多,而在不同的氣候帶搞近零能耗的技術路徑不同。
二是我國建筑形式與歐洲國家不同。不同的建筑形式使建筑近零能耗推進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具體講就是,歐洲國家以house形式建筑的住宅房約占50%以上,這種房子是獨立低層的;而我國大中城市多半是中高層,現在三四線城市也在搞中高層。我國這種特有的住宅方式決定了我國在推進近零能耗過程中不可能與歐洲國家采取相同的措施。
三是我國推進建筑節能與歐美國家不在相同的發展階段。歐美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推動建筑節能時,他們的經濟已經高度發達,建筑能耗也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他們搞節能實際上是降低能耗;而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搞建筑節能時,經濟正在起步,建筑耗能的大頭——采暖和空調并不普及,家電也是稀有之物,因此那時我國建筑能耗很低。這種從低能耗起步到如今搞近零能耗的歷史過程決定了我國推進近零能耗的特殊性。
四是我們是在室內環境需要大幅提升的情況下推動近零能耗。提升室內環境如提高舒適度是要耗費能源的。也就是說,我國的近零能耗是在保證室內環境提升下的降低能耗。這與發達國家不同:發達國家的室內環境質量問題已經解決,他們是單向作戰;而我們是雙向作戰。
記者:請具體談談我國住宅室內環境的提升對推進近零能耗的影響。
徐偉:建筑耗能的大頭是采暖和空調。之前,南方不需采暖,東北不需空調。現在情況不同了:南方也要采暖,東北也要空調,而這都是為了提高室內環境質量——這事關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所以這一定是要做的。從實際來看,中國的居民住宅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人居面積的差別已經不大,但室內環境質量差異很大,這塊短板必須補齊。因而,我們搞近零能耗必須、只能雙向作戰,別無選擇。這方面僅從冬天供暖的溫度就可以清楚看到:過去,我們冬天取暖要求室內保持在16℃,現在要求18℃,實際上,這個數字各地不一,有高低浮動。北京是高浮動,供暖鍋爐都在20℃以上,東北往往22℃以上。為什么要這么高?因為我們的圍護結構、門窗做得不夠好,導致冷輻射量很大,如果不提高溫度的話,室內舒適度難以保證。發達國家已經把室內舒適度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國家還差得遠。因此,我們搞近零能耗面臨極大挑戰。
全面推進近零能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推進我國建筑節能近零能耗,需要借鑒國外經驗、補齊管理短板、確定自己的發展路徑!秾t》的意義在于為我國未來建筑節能指明發展方向、確定發展目標。這就相當于為我國的建筑節能工作點亮了一盞航燈。但正如徐偉所認為的一樣,推進我國的建筑節能近零能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記者:在向零能耗進軍途中,運行管理是國內外都必須重視的環節和措施之一。請談談我國運行管理方面的情況。
徐偉:毋庸置疑,運行管理環節在我國建筑節能領域一直是軟肋。我國有這樣的傳統或習慣:重建設輕運行。建設方面有一系列法律法規、管理程序、管理隊伍、標準規范以及技術體系都可以管的上、發上力,但運行誰在管?幾乎沒人管,管也是表面功夫。
記者:能不能舉例說明?
徐偉:就拿國外運行管理中的調適commisioning環節來說吧。國外的調試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專門的團隊,有預算——整個建筑的調試費用和設計費用相當。這在中國不可能。在我國,運行調試就是試車:該冷的冷、該熱的熱、該亮的亮就可以了。調試的目的是為了使各種功能達到優化狀態——國內幾乎所有的樓宇整個機電系統達到優化狀態的非常少,實際上,也調不出來。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調試過程,在國外也不是都有,但大型復雜建筑如機場、大型寫字樓等都有。在國內,涉外工程如外方獨資工程有調試程序。我們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如果不加強運行管理,再節能的建筑也難以取得理想的節能效果。
記者:我國推進建筑節能近零能耗,是否借鑒了國外先進技術或經驗?
徐偉:借鑒、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經驗有利于我國較快有效推進近零能耗。我們借鑒比較多的是德國的技術和經驗。目前,德國被動房技術已經在我國開始應用,已經做了一些實驗、試點。之所以借鑒、學習它,是因為它形成了完整的節能技術體系,是德國標志性成果。從效果來說,比較理想。另外,我們還和與之進行技術交流,一起設計國內最大被動式建筑——青島中德生態園展示中心。需要說明的是,學習是為了尋找自己的發展路徑,對于國外的先進經驗、成果絕不是拿來主義,而是消化再創新。
記者:推進我國近零能耗,離不開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您覺得應如何實現產業升級轉型?
徐偉:要政府、企業、市場共同發力。政府的力量是積極引導、鼓勵——開始階段補貼和獎勵是不可缺少的。企業要瞻前顧后,眼前和長遠兼顧。據我所知,一些開發商很關注近零能耗,但大多數不愿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等到別人干得差不多了,才去分享成果。我認為,企業要更積極些、主動些。國家要在產業政策上努力實現市場倒逼機制,使企業別無選擇走上轉型升級之路?傊隳芎脑谖覈鴦倓偲鸩,雖然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效,但離規;⑼暾耐茝V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采寫感言:感謝引領者!
假如你工作的辦公樓或住宅是帶電梯的小高層,那么,在節能低碳成為潮流的今天,有人建議你走樓梯,你意下如何?你會接受建議嗎?2015年9月上旬的一天,也就是我們去徐偉院長辦公室采訪他的那一天,我們到了他的辦公樓下,經前臺工作人員告知,徐院長在三樓,我們便下意識找電梯(坐電梯已成習慣,除非沒有):找到電梯,電梯正要關門——兩個工作人員正在用電梯搬運東西,我們示意等一下:我們本想快一點上電梯——莫讓人家久等——但電梯門口卻豎著一塊帶字的牌子,我們不得不先挪開那帶字的牌子;下電梯時,電梯口仍豎著一塊牌子,我們又不得不側身出電梯。采訪結束,我們又下意識去找電梯——這時才看清牌子上的字“請走樓梯”!
次日,聽采訪錄音,聽到行為節能的相關內容時(相關內容沒有放在采寫文章之中),才醍醐灌頂般地領悟過來:人家是在提醒、引領人們身體力行踐行節能低碳!在采訪時,徐偉院長對國人傳統的節能意識及行動大加贊賞:從總體上講,國人的節約意識及行為是非常好的。他以人走燈熄為例,“美國不關燈,印度、巴西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沒這個習慣——巴西做過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巴西就沒聽說過人走關燈這件事——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不存在道德問題,國人這方面是最棒的!”
真是有些汗顏——身為最棒的國人之一員,沒能力所能及地踐行節能低碳!由此想到了那些只把節能低碳當做隨機的事件來做的情況:搞一下子、抓一陣子,之后就將節能低碳拋之腦后——容忍甚至縱容浪費行為。建議人家不坐電梯,這需要勇氣——可能受到人家的詆毀,但事關節能國策的執行——在我國能效還需要大幅提升的情況下,的確需要國人從點滴不折不扣地做起。徐偉們是這方面的引領者。作為有誠意要為節能低碳近綿薄之力的人們來說,真是要感謝這樣的引領者,讓包括筆者在內的無意識或意識不堅定者堅定走進為節能低碳而力所能及有所作為的國人行列。
人物簡介:
徐偉: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F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中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聯盟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分會理事長、中國制冷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制冷學會熱泵與熱回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熱利用專委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