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中國與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正在更加緊密和深入地發展,投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2015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中的48個國家的直接投資額合計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2%,占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15.3%。
但與此同時,在對沿線地區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不少人士也擔心,各類環境問題會層出不窮。因此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資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資不平衡現象嚴重 環境風險隱患凸顯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環境敏感度較高,投資活動存在著較高的風險。中國對各國直接投資的增加,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增大了對相關資源的開發,由此產生的污染物排放若不妥善處理,容易產生負面的環境影響!笔澜缱匀换饡(WWF)中國總干事盧思聘強調說。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副秘書長、環保部前總工程師徐慶華對記者透露,目前“一帶一路”投資地區和行業出現不平衡,這容易導致局部環境問題突出。
以行業為例,徐慶華表示,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集中在采礦、建筑、木材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近年來,特別是采礦業等資源性行業投資比重呈現日益上升的趨勢,而這些資源密集產業的投資,如果不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將不可避免地對當地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使中國企業的經濟活動面臨生態環境風險!芭e例來說,近年來,我國在海外投資礦產資源開發,包括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煤炭、黑色金屬等。礦產資源開發不僅影響生態環境,而且開發時間長,封礦后需要生態恢復。生態環境的長期風險隱患易轉化為項目實施和運營的經濟和社會風險!毙鞈c華指出。
然而,《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及的鋼鐵、有色、化工等項目,都是耗水量較大的項目!皩τ谏婕暗絿H河流的水資源開發和分配的項目,易引發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矛盾。”徐慶華透露。
“比如‘一帶一路’所經過的中亞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本身也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污染和短缺問題。東南亞地區在自然資源使用和生物多樣性上也面臨巨大壓力。這些是在對外投資中都必須考慮進去的因素!敝袊鴸|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國梅對記者表示。
國內:對環境議題準備不夠充分
事實上,對于“一帶一路”環境議題的重要性,不少人士認為,國內不管是企業還是政策框架,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徐慶華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前期準備不足,缺乏必要的政策和市場調研,容易使中國企業的投資活動出現偏差。特別是部分國家政局復雜、社會動蕩、不確定因素較多,各方勢力極易通過炒作環保議題對投資進行政治操控,使投資企業被動卷入當地紛爭,產生巨大經濟損失。“有些國家環境法律和管理體系不夠健全和完善,其不確定性也大大增加了企業進行投資風險和運營成本評估的難度。很多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和當地社區具有較大影響力,而政府的公信力相對不足,如在信息透明和社區溝通等方面處置不當、應對不足,環境問題往往容易被關注甚至放大!
應將綠色化貫穿“一帶一路”建設
2015年,中國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要“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理念和要求,提出要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在鼓勵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投資中,也明確提出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要求,并規劃一批重點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一帶一路’愿景和行動計劃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列為積極推動務實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重點突出生態文明、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統籌推進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要求各領域開展合作時都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敝車窂娬{。
盧思聘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經濟活動、項目設計等要優先考慮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原則,讓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一帶一路”的整體設計與全過程中。經濟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應該綠色化、生態化,發展應是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遵循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原則。
那么,“一帶一路”綠色化,需要哪些關鍵環節?周國梅認為,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在戰略與政策制訂過程中,要堅持綠色化原則;同時,國際產能合作與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堅持采取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技術標準與準則;“一帶一路”沿線的經濟、物流、產品與服務貿易要考慮積極引入環境綠色標準;另外,也需將綠色產業有機融入國際產能合作與“一帶一路”重點任務和項目設計中,通過示范試點和園區合作,將綠色低碳環境技術與產業打造成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技術產業合作方向與內容。
“總之,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要求制訂和引入綠色投資與綠色金融機制,體現高標準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鼓勵投資企業踐行和履行社會環境責任,對違反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的企業,建立負面清單和黑名單制度!毙鞈c華指出。
在綠色化過程中,環保企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告訴記者,中國目前在對外投資中極力打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因此在對外援建中,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這種背景下,就會帶來對環境施治的需求,而這也是國內相關環保企業“走出去”的契機。
“在對外投資方面,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將近1300億美元,未來有望上升到5000億美元甚至更多。這其中,有1/3的投資跟工業和基礎設施相關,2/3跟服務業相關,這也意味著對環境服務需求非常強烈!苯穗h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