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雙贏:有目共睹
企業不出一分錢就能完成節能改造?這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在節能行業有個專門名稱:合同能源管理。
川威集團正與成都賽恩斯能源投資管理公司“嘗鮮”這一新機制。兩個月前雙方簽署的第一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尚未安裝設備,本周雙方又將展開第二次合作。
按照協議,賽恩斯將出資200多萬元,在川威某加熱爐中安裝數以千計的黑體元件,讓爐膛內漫射的熱射線直射向鋼坯,預計年節約500萬元。賽恩斯通過在實際節能費用中分成的方式,一年半收回投資,之后設備及節能收益全部歸川威。
這種市場化機制對雙方都有益:企業節能改造不花錢;能源服務公司雖承擔了投資風險,但由于對己方技術有把握,投資的回收反而更有保障。并且,由于能源服務公司收益完全仰仗節能成效,這種模式的節能成效往往更為顯著。
省節能中心負責人表示,在節能技術尚不普及的四川,合同能源管理還能有效減輕企業對節能效果的擔心。
實踐不多:卡在哪兒了
但是,擁有種種優點的合同能源管理幾年來在川實踐卻不多。記者從省節能中心獲知,在用能最多的工業領域,川威案例才是一個起步。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上世紀70年代發端于歐美,如今已進入大多數發達國家。1997年,財政部與世行及全球環境基金合作“世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該項目內容之一正是推廣合同能源管理。
我省第一個執行該項目的信德公司在一些賓館和寫字樓開展了中央空調的節電管理,但在工業領域卻進展緩慢。
能耗居高不下的西部工業受到世行節能項目的額外關注,項目下屬執行機構———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中,27個常務理事四川就占3席,包括賽恩斯。
“一開始難題一大堆。”賽恩斯董事長黎志舉例:“比如財務,人家說你這個節約下來的費用是無形數字,沒法做賬!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類似障礙還有不少。
意識障礙。許多企業節能意識淡薄,或對新事物接受度低。珠海亞太公司本擬對四川宏達某生產線實施合同電效改造,但宏達一算投資也就二三十萬元,“干脆自掏腰包,免得以后‘扯皮’”。
技術障礙。一些節能技術不成熟或是企業對節能技術缺乏了解。川化與英國ECO公司的談判遲遲未決,川化道出了很多企業的擔心:“改造達不到約定效果甚至危害現有生產怎么辦?”
融資障礙。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是民營,不少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賽恩斯注冊資金500萬元,全部用來墊資做改造也只夠兩三個項目。
誠信障礙。合同能源管理回報期在3年左右,節能服務公司擔心企業生產出現起伏而影響后期費用支付;企業擔心缺乏權威機構對節能效果進行客觀認定。
曙光在前:內擠外促
盡管障礙重重,但近來的一些變化還是使我們看到曙光。利好消息包括:節能工作受到空前重視;能源持續告緊,企業自身挖潛動力加大;全社會節能意識普遍增強;世行項目明年預計將啟動10億元資金支撐用能大戶節能降耗……
“上海用財政資金補貼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江蘇完善中介機構,客觀評估節能效果。”省節能中心相信,政府可以起更大作用。省經委有關負責人則表示,將加大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力度。
接受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川威用了近三年。集團技術中心總經理謝建國告訴記者,現在,川威正積極與多家公司接觸,涉及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過億元。
■采訪札記
一位經濟學家曾講過一則寺廟推銷梳子的故事,其大意是不斷增加梳子的附加值,使寺廟收益大增。把這則故事放在企業節能降耗中,同樣有意義。這就是,盡管有重重障礙,但只要把目光放遠一點,把事業看長一點,困惑都是可以變成希望的,甚至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就如川威一樣。關鍵的是,不要只看到鼻尖那點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