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新建的電力項目“遠水難解近渴”,增加外購電量又因全國性的缺電局面受到制約……在供電和發電潛力有限的情況下,加強用電管理、合理調配現有資源、提倡節約用電,不失為解決電力“瓶頸”的捷徑。有專家認為,廣東作為能源短缺大省,將節電節能作為長期的政策,對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人均能源儲有量廣東最低
在過去5年間,廣東省電力消費增長有4年大于經濟增長,其中去年和前年高出的比例已接近50%。而廣東并不具備能源優勢,廣東省能源利用檢測中心的統計數字表明,按2002年全省7858萬人口計算,廣東的人均能源儲有量為27.6噸標準煤,只相當于全國人均能源儲有量的1/20.對外依存度高,有90%的一次性能源需要外部輸入。
經過了近10年的電力相對寬松時期,“大膽用電”、“大方用電”已成了不少廣東人的習慣。前幾年對每月用電量超過300千瓦時的部分給予10%價格優惠的鼓勵用電政策,盡管已于去年12月底取消,但“大手大腳”慣了的人們,對嚴峻的缺電形勢顯然還沒有清醒的認識。
空調調高一度節電潛力大
廣電集團的一位電力高級工程師表示,其實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節電有著極大的挖掘潛力。
從居民生活用電看,只要空調在使用中調高一度,每月就能因此節約用電15千瓦時,按全省800萬臺家庭空調估算,光這一項全省每月就能少用約1.2億千瓦時的電量;普通電冰箱每天的耗電量約為1千瓦時,而節能型冰箱每天的耗電量僅為0.3千瓦時,如果估算廣東全省家庭800萬臺冰箱全部改成節能型,全省每月將節省電量1.68億千瓦時。
對企業而言,節電的潛力更大。以一家大中型企業每月正常生產用電100萬千瓦時計算,如果進行節電技術改造,通?晒澥∩a用電10%左右,這意味著10萬千瓦時的節電量,生產成本可大大降低。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自覺進行節電的技術改造,深圳有的商業企業甚至開始將中央空調改造成蓄冰、蓄冷式,充分利用目前正在實施的峰谷電價政策,在晚間用電低谷時段發電制冰供白天高峰時散發冷氣。按照目前深圳市的峰谷電價水平,這種改造一般可在3年內收回投資。
節能產品節電技術難推廣
推廣節能型產品、對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好處顯而易見。但事實上,這種推廣在目前還存在一定的阻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金問題。
由于技術含量和生產原料不同,通常節能型產品都要比普通的非節能型產品造價貴。以冰箱為例,節能型冰箱雖然耗電量只是普通冰箱的1/3,但其價格通常是普通冰箱的一倍。企業的節能技術改造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改造后的生產用電盡管能有大幅度的降低,但首先必須要投入數額不菲的技改資金,這對不少企業來說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對此,有關人士建議可借鑒國外的做法。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做法是,對購買節能型產品的家庭,政府給予適當的價格補償;對進行節能技術改造的企業,給予貼息貸款。還有觀點認為,在政府采購時應優先采購節能型產品,以此為示范,倡導節能。
此外,國家和廣東省雖然出臺了節能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一些高耗能行業設定了節能門檻,但由于這些法規缺乏操作性,強制力度不足,節能效果并不明顯。因此有行內人士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可操作性,通過經濟和行政的雙重力量,改變目前能源浪費的局面,渡過電力緊缺的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