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4)》已于2014年3月22日在清華大學主樓接待廳發布!吨袊吞及l展報告》系列是中心的核心研究成果,迄今為止已發布了四本年度報告。該系列是國內首部綜合性、原創性、專業性的低碳發展研究報告,在業界形成了顯著的影響力。報告主要研究成果有:
1、霧霾治理作為外部刺激,為我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帶來了重大政策機遇,成為我國低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和全新驅動力。另外,大氣污染防治與節能減碳形成協同效應,2013年-2017年京津冀地區因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將形成1.22億噸的CO2減排能力。
2、煤制天然氣項目存在資源環境影響和高碳風險,可能造成“區域治霾、全國增碳”的治理困境,需高度重視和謹慎對待。
3、2002年以來我國碳排放隨城鎮化率升高呈高速度直線上升,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的同時,碳排放增加4.14億噸。如果按照常規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走下去,其結果必然是一個驚人的高碳化過程。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必須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
4、頁巖氣開發對我國2010~2020期間碳減排的貢獻為1.8%,對2020~2030期間碳減排的貢獻為6.5%。我國頁巖氣開發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2030年以前難以復制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帶來的降碳效應。在2030~2040年期間,頁巖氣對我國碳減排的貢獻將有望達到20%左右。
5、2011年中國在能效領域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共計8429億元(1305億美元),是當年全球投資最多的國家。能效領域投資為4162億元(644億美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為4267億元(661億美元),兩者的比例接近1:1。
6、現有的能效投融資模式難以有效地帶動社會投資,這主要表現為:能效融資缺乏多樣化的市場融資渠道,政府補貼占比偏高,2011年財政資金占總融資額的比例高達29.1%;財政資金的杠桿撬動效應已顯著減弱,2011年能效投資全社會平均杠桿比(定義為財政資金與社會資金的比值)為1:2.3,顯著低于“十一五”時期(1:4.23)。
7、可再生能源的融資渠道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包括了銀行貸款、股市、債權、風投/私募、公眾等多種融資渠道。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主體以企業、資本市場和公眾為主,政府投資只占到很少的份額(5.1%)。可再生能源能夠建立起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的上網電價制度。
8、在光伏企業融資中,政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光伏企業的融資活動中扮演了多種角色,其影響滲透到各種融資渠道。中央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2009-2010年,通過政策促進了以國家開發銀行為首的國有商業銀行向光伏制造業發放了大量的貸款。短期來看光伏制造業的這種基于大量資金支持的快速產能擴張模式非常高效,長期來看值得反思。
9、隨著既有技術節能空間逐步收窄、成本上升,淘汰落后產能潛力不斷縮小,工業企業在“十二五”時期面臨更加嚴峻的技術與資金方面的挑戰。然而,目前工業節能政策的重心主要放在提高企業的節能管理水平上,缺乏適當的政策工具應對企業面臨的技術與資金方面的挑戰,未來的節能政策制定必須及時做出調整。
10、減少NOx排放量是治理PM2.5的關鍵,而熱電聯產“煤改氣”措施并不能顯著降低NOx排放量,反而會大幅增加天然氣用量,造成用氣矛盾,因此不宜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來大范圍推廣。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