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國內海上風電國家補貼的最后一年,為了趕上“末班車”,國內海上風電進入搶裝潮。
海上風機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6月,全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1084萬千瓦,同比增長71.52%。其中,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869.4萬千瓦,同比增長65.29%,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214.6萬千瓦,同比增長102.45%。
在此背景下,風電企業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
截至9月8日,據澎湃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風電概念股市場中已有24家公司發布了2021年上半年財報,其中有21家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上漲,最高漲幅超100%,同時有19家公司扣非凈利潤同比上漲,其中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運達股份,300772)扣非凈利同比增長1108.91%。
風電企業半年報增長之下埋有隱憂
報告期內,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風科技,002202)、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明陽智能,601615)、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氣風電,688660)三家風電企業營業收入均超過100億元,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出現明顯上漲。
其中,電氣風電作為新登陸A股市場的風電整機商,首份財報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達122.5億元,同比增長117.34%;扣非凈利潤達3.13億元,同比增長464.75%。
此外,運達股份報告期內風電機組新增訂單創下歷史新高,凈利潤增長幅度高達339.50%。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東方電氣,600875)報告期內營收同比增長28.99%,其中風電板塊營收漲幅達267.62%。
但具體來看,頭部企業半年報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情況。
作為風電整機商中的領頭羊,金風科技上半年營收達179億元,同比減少7.8%,凈利潤達18.5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營收增速首次成為負值。
明陽智能上半年營收達111.5億元,同比增長33.94%,凈利潤為10.41億元,同比增長96.26%。業績向好,但明陽智能風機銷售增速為15.74%,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41%。
塔筒
除整機商外,葉片、塔筒以及其他風電零部件生產商成績也有看點。
風電葉片制造商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002080)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達93.59億元,凈利潤達18.47億元,同比上漲103%。但葉片業績略有下滑,上半年公司葉片銷售收入30.37億元,同比下降7%,毛利率為22%,同比下降1%。
中材科技在報告中解釋葉片業績小幅下滑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數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隨公司“兩海戰略”持續推進,葉片出貨結構有望優化。
風電零部件生產商天順風能(蘇州)股份有限公司(天順風能,002531)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達32.9億元,凈利潤達7.99億元,同比上漲47%。
塔筒制造商上海泰勝風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泰勝風能,300129)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達13億元,同比增長22%,凈利潤約1.7億元,同比上漲54.96%。
綜合來看,市場整體業績向好,但增長之下也有隱憂。
除了上文提到的部分頭部企業出現營收負增長、毛利率下滑之外,半年報數據還在釋放以下兩種信號,一分季度來看,不少風電企業今年二季度業績增速同比一季度放緩;二有一半企業上半年毛利率同比是下降的,平均跌幅達4.65%。
“搶裝潮”仍為業績最大增長動力
今年以來,海上風電一直處于“搶裝潮”中,市場持續火爆,整機制造商、葉片生產商、塔筒以及其他零部件生產商在手訂單有增無減。國家能源局網站消息稱,4月底,我國海上風電并網容量已達1042萬千瓦,超過英國2020年底海上風電1021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海上風電發展迅猛開始提振市場信心,“三一系”在新能源領域的重要布局“三一重能”正在謀求科創板上市。9月7日,三一重能科創板IPO成功過會,意味著其將成為又一家登陸科創板的風電整機商。
其他頭部企業更是緊盯上這波搶裝潮。金風科技上半年海上風電大機組6S/8S平臺機組銷售臺數達123臺,同比上漲379.4%,3S/4S平臺機組銷售臺數超去年同期3倍。
明陽智能上半年風機及配件板塊銷售收入為102.54億元,同比上升36.28%,其中海上風電同比增長236.94%,而陸上風電同比下降了29.10%,總銷售收入受海上風電業務影響明顯。
電氣風電海上風電項目交付需求旺盛,上半年實際完成機組交付503臺,同比增20.3%,其中海上風機362臺,同比增長235.2%;陸上風機141臺,同比下降54.5%。
補貼政策下,海上風電搶裝潮導致行業未來的部分需求在當期提前實現,未來,在市場機制起更多作用下,風電整機行業景氣度或將下滑。電氣風電在2021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中提示,如果不能在搶裝潮后獲取足量訂單,未來可能面臨經營業績下降的風險。
陸上風電
政策牽引的“搶裝”邏輯
國內風電“搶裝”背后的邏輯最早要追溯到2018年。
2018年5月1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從2019年起,各。ㄗ灾螀^、直轄市)新增核準的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和海上風電項目應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
按照該通知,已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可以鎖定2019年之前的每千瓦時0.85元的上網電價。因而,眾多企業開始趕在2019年之前增加核準項目,進而催生了2018年海上風電項目“搶核準潮”。
2019年5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 要求2018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2019年I~Ⅳ類資源區符合規劃、納入財政補貼年度規模管理的新核準陸上風電指導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34元、0.39元、0.43元、0.52元(含稅、下同);2020年指導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29元、0.34元、0.38元、0.47元。
那政府到底補貼了多少呢?以2020年為例,相比平價,符合陸上風電新核準項目的四類電價分別降低了0.11、0.11、0.11、0.10 元/千瓦時,降幅分別達-27.5%、-24.4%、-22.4%、-17.5%。這也就是去年陸上風電搶裝潮的緣由。
該通知還指出,對2018年底前已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執行核準時的上網電價;2022年及以后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執行并網年份的指導價。并將2019年新核準近海風電指導價調整為每千瓦時0.8元,2020年調整為每千瓦時0.75元。
下半年,海上風電補貼進入倒計時,搶裝潮持續的邏輯與陸上風電相同。
不僅如此,海上風電每千瓦時0.85元,每度電補貼約0.4元,比陸上風電補貼高出3倍,疊加陸上風電年平均發電2000小時,海上風電年平均發電3200小時,換算下來,海上風電補貼強度是陸上風電補貼的4.5倍左右。
補貼成本更高,海上風電相比陸上風電是否有更多優勢?
中國中東部及南部地區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而這條海岸線正靠近能源負荷中心區,在此發展海上風電,有助于降低風電輸送成本及棄風電量。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詳查研究表示,中國海域5-25米水深、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5-50米水深、7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5億千瓦。
風電機組大型化推動成本下降
受政策影響,風電行業發展迅速的同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021年上半年陸上風機價格持續探底,8月最新報價顯示,風電機組及其附屬含塔筒價格已低至2392元/千瓦。
多家風電設備制造商在其半年報中指出,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但風電招標價格大幅下降,風電設備成本壓力倍增。疊加2022年國家補貼全面退出,平價對風機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推動成本下降,頭部企業出貨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大型風機銷售量快速增長,風電機組正在加速大型化。
金風科技2021上半年功率為4-4.8MW風機銷量1152MW,同比增316.8%,功率為6.45、8MW風機銷量795MW,同比增379.4%;相比之下,1.5MW及2S機型銷量明顯下降,分別下降98.08%、71.51%。
明陽智能上半年3MW及以上機型交付占比提升至97%以上,5MW及以上機型交付占比達到49%。公司稱陸上風機正在以3MW、4MW 主力機型向5MW、6MW升級邁進,研發7MW風機;海上風機機型單機功率則從5.5MW到6.45MW 再到8MW、10MW、11MW快速推進,并預計推出16MW級全球最大海上風機機型。
風機零部件中原材料構成了主要成本,而原材料多以重量為定價方式,所以在機組大型化的同時,風機單位功率重量的減小將節約零部件采購成本,推動風機降本。
總體來看,國內海上風電仍處起步階段,政策調整勢必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但可再生能源退補趨勢不可逆轉,未來,要想順利度過“斷奶”的陣痛期,需要頭部企業帶頭實現更多的行業變革和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