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由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發出新型可充電電池,其可儲存的電量是當前電池的6倍。該研究將加速可充電電池的應用,并使電池研究人員不斷實現該領域的目標:打造出一種高性能的可充電電池,可以使手機每周只需充電一次,使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提高6倍。
該新型電池名為堿金屬氯電池,由斯坦福大學化學教授Hongjie Dai和博士生Guanzhou Zhu領導的研究小組基于氯化鈉(Na/Cl2)或氯化鋰(Li/Cl2)到氯的來回化學轉換開發得出。當電子從可充電電池的一側移動到另一側時,可充電電池會將化學物質恢復到其原始狀態以等待再次使用。但不可充電電池的電量用完后,其化學物質就無法恢復。
(圖片來源:斯坦福大學)
Dai表示:“可充電電池有點像搖椅。它會朝一個方向傾斜,但當你充電時又會變得搖擺不定。而新型可充電電池就像一把高搖椅!
意外發現
至今還沒有人研制出高性能可充電鈉-氯或鋰-氯電池,因為氯的反應性太強,難以高效地轉化回氯化物。盡管部分電池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可充電,但性能也很差。
事實上,Dai和Zhu一開始沒有打算制造可充電的鈉-氯電池和鋰-氯電池,只是為了使用亞硫酰氯改進現有的電池技術。亞硫酰氯是鋰亞硫酰氯電池的主要成分之一,而鋰亞硫酰氯電池是20世紀70年代首次發明的一種一次性電池。
但在早期的一項涉及氯和氯化鈉的實驗中,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注意到,一種化學物質向另一種化學物質的轉化可以穩定下來,從而實現部分可充電性。Dai稱:“我認為這不可能,但我們至少花了一年時間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了什么!
之后幾年里,該團隊闡明了該可逆化學物質,并通過對電池正極的許多不同材料進行試驗,尋找提高其效率的方法。通過使用臺灣中正大學(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of Taiwan)的Yuan-Yao Li教授和他的學生Hung-Chun Tai的先進多孔碳材料形成電極時,研究人員取得了重大突破。該碳材料具有納米球結構,且充滿許多超細孔。在實踐中,這些空心球就像一塊海綿,吸收了大量原本敏感的氯分子,并將它們儲存起來,隨后在微孔內轉化為鹽。
Zhu解釋道:“當電池充電時,氯分子被困在碳納米球的微孔中并受到保護,然后當電池需要排空或放電時,我們可以將電池放電并將氯轉化為NaCl,也就食鹽,并在多次循環中重復這個過程。目前,我們最多可以循環200次,但仍有改進的空間!
該結果是電池設計在高能量密度方面再次取得進展。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實現正極材料比容量為1,200毫安時每克,而當前商用鋰離子電池的容量為200毫安時每克!
研究人員預測該電池將會用于無法頻繁充電的場景,例如衛星或遠程傳感器。許多衛星由于電池沒電而漂浮在軌道上。但配備長壽命可充電電池的未來衛星可以配備太陽能充電器,從而多次擴展其實用性。不過就目前而言,他們開發的工作原型可能仍適用于小型日常電子產品,如助聽器或遙控器。對于消費電子產品或電動汽車,在設計電池結構、增加能量密度、擴大電池規模和增加循環次數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