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政污水處理能力持續提升
污水處理是指通過各種專業處理技術和手段去除或降低不同類型污水中的固體污染物及有機污染物,使被凈化的水質能夠達到再次使用或排放要求的過程。
我國的污水處理行業起步于上世紀80-90年代,由于其具有涉及民生、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的特點,起步階段主要由政府主導,彼時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單體投資規模大,但是整體行業體量小。隨著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逐步放開,污水處理行業處理量和規模也不斷擴大。
過去二十年,我國市政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由2002年的6,155萬立方米/日增長至2019年的19,171萬立方米/日,年復合增長率達6.9%;縣城污水處理能力由2002年的87.12萬立方米/日增長至2018年的2,483.29萬立方米/日,年復合增長率達23.29%。
整體上看,在污水處理需求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的污水處理能力持續增長。
二、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空間廣闊
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國力的增強,但工業廢水的排放也導致十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工業廢水包括生產廢水、生產污水及冷卻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因工業廢水種類繁多、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及成本均較高,相應的處理單價也較高。2019年我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為1,007.5億元,同比增長8.5%。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各地工業企業及工業園區的不斷增多,特別隨著環保監管要求的提高,工業廢水處理市場未來將進一步擴大。
三、提質增效推動行業進一步發展
快速“量增”達到階段性要求后,“提標”成為污水處理行業發展新的驅動力!疤針恕奔刺岣呶鬯欧艠藴剩欧艠藴实奶嵘筮\營處理的技術升級。而2015年出臺的“水十條”中明確要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改造以期在2020年前達到相應排放標準,其中敏感區域應于2017年底全面達到一級A標準,建成區水質達不到地表IV要求的新建污水處理廠設施必須執行一級A標準”,極大地加快了全國各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的推進。
隨著污水處理產業投入近幾年明顯增長,污水處理標準的提升帶動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并有望進一步帶動行業的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