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動力電池領域的“老大”,寧德時代的一舉一動都頗受市場關注。7月29日,寧德時代發布了第一款可用于新能源汽車的鈉離子電池,打破了行業此前對該電池僅適用于儲能和低速電動車的認知。
“雖然線上發布會只有10分鐘,但國內在鈉電池方面已有超過10年的研發積累!睒I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龍頭企業入局將加速鈉電池產業化進程。
能量密度在理論上可搭載
五菱宏光MINIEV等車型
“有人認為電池的化學體系已很難創新,只能在物理結構上做些改進!睂幍聲r代董事長曾毓群在發布會上介紹。此次寧德時代第一款鈉電池誕生,意味著突破了這一局限。
事實上,鈉電池并非新事物,其工作原理與鋰電池相似,主要通過鈉離子在正負極之間的嵌入、脫出實現電荷轉移。兩者幾乎在同一時期起步,但相較鋰離子,鈉離子體積較大,對材料結構穩定性和動力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更為嚴苛,導致鈉電池商業化進程比鋰電池至少滯后20年。
在正極材料方面,寧德時代首款鈉電池采用克容量較高的普魯士白材料,對材料體相結構進行電荷重排,解決了循環過程中容量快速衰減的核心難題;在負極材料方面,使用具有獨特孔隙結構的硬碳材料,該材料具有克容量高、易脫嵌、優循環等特性。
基于上述技術、材料,該鈉電池電芯單體能量密度達160Wh/kg,常溫下充電15分鐘,電量可達80%以上,在-20℃低溫環境中,也擁有90%以上的放電保持率,系統集成效率可達80%以上。同時,該鈉電池的熱穩定性超過國家強制標準的安全要求。也就是說,除能量密度略低外,寧德時代首款鈉電池在各方面不遜色于磷酸鐵鋰電池,甚至有些指標還有突出優勢。
記者注意到,寧德時代首款鈉電池的能量密度在理論上足以搭載到五菱宏光MINIEV、特斯拉Model3等車型上。
此外,寧德時代還開發出AB電池系統解決方案,讓鈉電池與鋰電池按一定比例混搭,集成到同一個電池系統里,通過BMS(電池管理系統)的精準算法進行不同電池體系的均衡控制,既彌補鈉電池的能量密度短板,也發揮出它高功率、低溫性能的優勢,這樣的鋰-鈉電池系統能適配更多應用場景。
避免“卡脖子”
資源和成本優勢突出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動力電池應用方案以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為主,本質上都屬于鋰離子體系。寧德時代在這方面已占絕對優勢,為何還要另辟蹊徑開發鈉電池?
曾毓群指出,碳中和目標催生了萬億瓦時級的電池需求,新的應用場景不斷產生,而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是產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雖然鋰電池應用已經成熟,但我國80%的鋰資源依賴進口,存在“卡脖子”風險。自去年以來,受需求激增、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鋰電池產業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颁囯姵仉y以同時支撐新能源汽車和大規模儲能兩個產業發展,且很難再實現成本大幅降低!敝袊茖W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勇勝指出,不少企業在尋找備選技術路線,鈉電池是非鋰體系電池的首選。
鈉電池在資源儲備和成本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其中,鈉在地殼中的豐度達2.74%,是鋰的440倍,儲量豐富且分布廣泛,不受地域限制。鈉電池正極和負極的集流體都可使用廉價的鋁箔,能進一步降低電池成本。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中科海納、鵬輝能源、欣旺達等超過20家企業進行鈉電池產業布局!褒堫^企業帶頭,隨著相關技術成熟,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企業進入這一行業!焙聞俦硎,我國鈉電池在核心材料體系方面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在核心技術上不會遭遇“卡脖子”等問題。早在2018年6月,中科海鈉和中科院物理所便推出全球首輛鈉電池電動車。整體來看,我國鈉電池有機會率先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
第二代鈉電池能量密度
有望比肩磷酸鐵鋰電池
那么,鈉電池是否會對當前主流的鋰電池技術路線造成沖擊?
寧德時代研究院副院長黃起森介紹,鈉電池可與鋰電池生產設備、工藝兼容,生產線可快速切換,完成產能布局。目前,寧德時代已啟動鈉電池產業化布局,2023年將形成基本產業鏈。同時,寧德時代將在第二代鈉電池中補齊能量密度短板,有望達200Wh/kg。
“汽車電池重量在40kg以內,若要追求高性價比的話,完全有可能搭載鈉電池。但如果車輛追求是的長續航,鈉電池搭載的意義就不大!痹诤聞倏磥,現階段鈉電池更適用于儲能和微型電動車領域,作為鋰電池補充,而200Wh/kg目標的實現將是突破性進展,成為產業發展的“分水嶺”。屆時,鈉電池電芯單體能量密度與磷酸鐵鋰電池持平。他進一步強調,200Wh/kg能量密度目標,是以不犧牲循環壽命、安全、成本等綜合指標為前提。
胡勇勝表示,鈉電池下一步發展的挑戰在于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電解質材料六氟磷酸鈉的量產,“這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還有賴于政府和資本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