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泰勒(RobertP-Taylor,以下簡稱泰勒)或許是對中國合同能源管理(EMC)的歷史最了解的一個人之一。
1982年,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泰勒第一次來到中國,開始與中國政府合作,進行能源研究和規劃。
1997年,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正式拉開序幕,而泰勒則以世界銀行官員的身份參與其中,成功將合同能源管理引入中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場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體量,與美國不相上下。但是在泰勒看來,中國市場與美國市場有著不一樣的市場和發展方式。
如今以能通國際有限公司總裁身份面向行業的泰勒,希望中國的合同能源管理除了在工業領域繼續獲得發展以外,還能夠在公共機構獲得發展的市場和機會。在廣東由美國可持續發展社區協會開展的公共建筑節能合同能源管理培訓項目,就是以他為顧問支持的一個拓寬公共建筑節能的項目,已獲得初步成效。
他認為,這將是一個由政府提供的潛力巨大的市場。
此前,由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印發的《公共機構節能“十二五”規劃》中稱,要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廣泛引入市場化手段,為公共機構節能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按照美國的經驗,在回款穩定的公共機構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會為能源服務公司(ESCO)的不斷壯大形成良好的基礎。但是泰勒認為,在此之前,中國需要解決更多機制層面的障礙。
中美EPC:不一樣的生意
美國能源管理公司并不擔心還款問題。
記者:與美國的合同能源管理相比,目前其在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是怎樣的?
泰勒:在合同能源管理這個領域,從投資量、項目量和節能量來講,中國和美國不相上下,都是最大的國家之一。
但是從目前中國發展的情況來看,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和美國是市場的發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不能說哪個好,也不能說哪個不好。 記者:中美主要的區別在哪里?
泰勒: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能源管理公司就已經起步,但是他們的項目都是在公共建筑方面,比如說學校、醫院、政府大樓等。這些項目都是比較長期的,大概有6-10年。開始還是由能源管理公司投錢,再從節能收益中回款,但是很快就變成了以節能擔保方向為主。
能源管理公司的功能變成了一個服務和擔保,主要負責提供很好的方案、審計,通過一些渠道進行節能的安排,但他們自己并不出錢,而是進行節能擔保。而這一類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公共的業主,即使不是直接面向政府,后面也都有政府的支持。
后來美國聯邦政府也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這些總量達到10億、20億美元的項目,形成了大規模的市場,影響了這個行業的發展——有資格的能源管理公司越來越少,但是公司規模也越來越大。
合同能源管理在美國發展到今天,幾乎沒有在工業領域里面應用,但是這在中國卻是相反的。中國是從工業領域開始,往往從一個節能效果明顯的小項目開始,由能源管理公司進行設計、采購、安裝、投產、維修等一條龍的服務,并且由能源管理公司投入資金。
這樣不同的發展情況使得中美的能源管理公司關注的問題不同。美國的能源管理公司更關注是否能做出一個漂亮的方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安排項目和管理項目。因為公共事業的項目可能規模很大,類似于整個區域的學校的節能改造這樣的項目,但是由于業主背后是政府,所以能源管理公司并不擔心還款。
但對中國的能源管理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還款,根據還款的情況來選項目、用戶和技術。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