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1月昆明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至今,5年的時間,昆明已有五華、東郊、?凇⒖崭、呈貢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運行。按照設計規劃,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處理垃圾5300噸。目前,昆明主城區每天產生垃圾約5000噸。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理量與主城區垃圾產生量。
一半產能在空轉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記者日前走訪幾家垃圾焚燒發電廠發現,受垃圾“吃不飽”、垃圾處置費長期拖欠等問題困擾,昆明的一些垃圾焚燒發電廠生存處境可謂尷尬:設計日處理1000噸的空港垃圾焚燒發電廠目前每天只能收到400多噸垃圾,昆明首家投入運營的五華垃圾焚燒發電廠至今已被拖欠垃圾處置費6000余萬元……
理想:垃圾發電一年7億度 可供350萬家庭用一個月
處理垃圾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長期以來,人們把垃圾當廢物一埋了之,認為它始終是個大麻煩,通過燃燒發電卻可以變廢為寶。
垃圾發電的意義不能僅僅用經濟效益來衡量,最大的好處還在于減容。通過焚燒垃圾發電,1噸重的垃圾燃燒后的重量不超過200公斤,體積可以減少90%左右,重量只有原先的20%。
從昆明經開區阿拉鄉白水塘村向東前行3公里左右,即可看到,群山掩映之間有一座藍白相間的廠區,這便是昆明中電環保電力有限公司的東郊垃圾焚燒發電廠。整齊的道路、大片的草坪、挺拔的樹木,優美的廠區環境讓人很難與“垃圾發電”聯系在一起。
“旁邊的那座才種上樹木的山頭以前就是一個垃圾填埋場,我們剛來建廠那會,滿山遍野都是垃圾,蒼蠅、塑料袋滿天飛,晚上難聞的氣味熏得人根本睡不著覺!睎|郊垃圾發電廠生產部一副經理說,從2009年廠區建設到2010年1月運行再到現在,4年的時間,他見證了填埋場從“垃圾山”變身“綠樹青山”的全過程。
走進東郊垃圾焚燒發電廠,除了垃圾進料口附近,整個廠區很難聞到垃圾刺鼻的氣味,為數不多的職工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吧a一線上,我們一個班只需要18個人,基本上都是通過電腦自動化控制!鄙a部副經理。
楊師傅是東郊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操作臺前,操縱巨型“鐵爪”深入數十米深的垃圾池,將從各地運來的垃圾“喂”進焚燒爐中!安艁韽S里時,覺得自己只是垃圾焚燒工,后來來廠參觀的人多了,才感覺到得自己無意中和高科技行業聯系了起來!睏顜煾嫡f。
在東郊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主控室,這樣的“高科技”體現更為明顯。通過一排電腦,操作人員可以準確的了解到鍋爐內的溫度、壓力等各種信息,出現問題及時作出調整。
“處理垃圾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長期以來,人們把垃圾當廢物一埋了之,認為它始終是個大麻煩,通過焚燒發電卻可以變廢為寶!痹谏鲜錾a部副經理看來,垃圾發電的意義不能僅僅用經濟效益來衡量,“它最大的好處在于減容,通過焚燒垃圾發電,1噸重的垃圾燃燒后的灰和渣重量不超過200公斤,體積可以減少90%左右,重量只有原先的20%。”
針對市民關心的二噁英等廢棄物的排放問題,上述生產部副經理解釋說,垃圾發電目前普遍運用3T技術來降低二噁英的排放。即將焚燒爐后段的燃盡室煙氣溫度燃至850℃(Temperature),保持此溫度的煙氣停留一定的時間(Time),同時使氧氣與垃圾燃料有效地進行擾動(Turbulent)。在滿足3T條件下,可使在焚燒爐前段生成的二噁英類物質大量破壞分解,最終排放出來二噁英含量低于0.5納克/立方米,有些甚至低于歐盟2000的0.1納克/立方米的標準。
在贏得環境效益的同時,垃圾發電的經濟效益同樣不容忽視。來自昆明市發改委的信息顯示,如果昆明的5座垃圾發電廠全部按照設計規劃正常運行的話,每天可處理垃圾5300余噸,年發電量近7億度。如果按照每個家庭每月用電200度計算的話,這相當于350萬個家庭1個月的用電量。
現實:垃圾發電廠一半機器閑置應急填埋場每天10輛車
“我們從2012年6月投產至今,每天的平均垃圾量只有400噸左右,無奈之下我們只有先積累15—20天的垃圾,然后再進行20—30天的生產,而每起一次爐都需要15多萬元的費用!笨崭劾贌l電廠的一位負責人周鋼(化名)說起生產現狀很是無奈。
但7億度對于現階段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而言,只能是個理想數字。
“按照設計,我們每天可以處理垃圾1600噸,實際處理能力可以達到2200噸,但現在每天進來的垃圾只有1200噸左右,所以我們的4臺焚燒爐只有2臺在正常運轉!睎|郊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一位負責人王萍(化名)說,企業吃不飽的情況持續已經有近一年的時間了。
相對于東郊垃圾焚燒發電廠,由昆明重鋼再生能源發電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空港垃圾焚燒發電廠情況則更加慘淡!拔覀儚2012年6月投產至今,每天的平均垃圾量只有400噸左右,無奈之下我們只有先積累15—20天的垃圾,然后再進行20—30天的生產,而每起一次爐都需要15多萬元的費用!笨崭劾贌l電廠的一位負責人周鋼(化名)說起生產現狀很是無奈。他告訴記者,空港垃圾焚燒發電廠設計日處理能力為1000噸,實際處理能力可以達到1200—1300噸,但受制于垃圾不夠,運行近一年來一直無法做到正常運轉。
說起垃圾“吃不飽”的現狀,東郊和空港兩家的關系可謂微妙,因為彼此間距離較近,在垃圾這一“資源緊張”的前提下,二者之間有著無法回避的競爭關系,而王萍和周鋼對這一競爭關系也并不予以否認!拔覀児驹让刻爝M來的垃圾量在1600—1700噸之間,基本可以滿足設計生產能力,自空港投產后,原先官渡區50%以上的垃圾量被分流了出去,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昆明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規劃布局方面存在問題!
官渡區小板橋街道辦一位王姓負責人對這一情況予以了證實,“我們的垃圾運輸車到空港比到東郊一個來回要增加40公里的路程,照此計算一趟車的成本就要增加150多元,但空港是官渡區的招商引資項目,根據協議需要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
但昆明的垃圾真的到了需要“爭奪”的現狀了嗎?根據昆明市政府2011年12月下發的《昆明市生活垃圾處理調配工作方案》(下稱《方案》),2012年3月以后,空港垃圾焚燒發電廠供應區域及數量分別為:盤龍區200噸/日,官渡區250噸/日,嵩明縣150噸/日,合計為600噸;東郊垃圾焚燒發電廠供應區域及數量為盤龍區500噸/日,官渡區550噸/日,經開區150噸/日,呈貢區230噸/日,合計1430噸/日;其余3個垃圾發電廠均有詳細的規定。此外,《方案》還明確嵩明縣已建成的垃圾衛生填埋場作為昆明垃圾應急填埋備用。
但事實的情況顯然與《方案》有所偏差。4月13日,記者在嵩明縣嵩陽街道辦寺腳村委會附近的垃圾垃圾填埋場看到,雖然是周末,但送垃圾的車輛并沒有休息,隨著垃圾的傾倒,長期守在填埋場的10多個揀拾垃圾的村民蜂擁而上,搶拾著可以換錢的瓶子、塑料甚至骨頭,一旁是3個年齡不5歲,和垃圾做伴的孩子。
“我們來到這里才1個多月,老的那個填埋場填滿了給封起來了,我們就跟著來到這邊了。”村民老向一邊忙著從垃圾里揀著骨頭一邊告訴記者,每天送垃圾的車輛有10多輛,忙活一天一個人可以有10多元的收入。
“這個垃圾填埋場由政府主導投資建設,設計使用時間12年,從今年開始投入使用,每天平均有80—90噸垃圾拉倒這里。”垃圾填埋場的一位負責人這樣解釋就近填埋的原因,“運輸成本、垃圾處置費、加上人工等,使得每噸垃圾運送到空港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綜合成本達到150元/噸,而填埋場由于政府主導項目,只需要經營成本費就可以了!
但在填埋場的現場記者也注意到這樣的想象,雖然填埋場做了防滲處理,但其旁邊的滲濾液收集池卻只做收集并不處理,池子的邊上,樹立著寫有“當心有毒”字樣的警示牌。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