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發展改革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會議在浙江寧波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出席會議并指出,我國將加強低碳發展頂層設計,加快推進低碳發展宏觀戰略研究,提出我國2030年及2050年低碳發展路線圖,明確階段性戰略目標、實現途徑和保障措施等,為制定“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環境戰略規劃提供依據,其中,最關鍵的是要研究確定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峰值。要加快完善我國低碳發展的制度框架,加快推進低碳發展試點示范,繼續做好低碳省市低碳試點工作,加快推進低碳城(鎮)、低碳產業試驗園區、低碳社區、低碳商業試點和低碳產品試點工作。
會議回顧總結了過去5年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部署了2013年以及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任務。解振華強調,5年來,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工作格局日益完善,低碳試點取得積極進展,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意識顯著提高,對外圓滿完成國際談判任務,有效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核心利益。
隨著我國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的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政策取向和戰略任務。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重大政策導向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我國先后制定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組織編制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解振華強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本途徑是要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其中低碳發展是關系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硬約束。今年一季度我國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持續性嚴重霧霾天氣,再次敲響了環境問題的警鐘。霧霾天氣與當前我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是主要原因。解決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方向一致,政策導向相同,采取的措施可以互相發揮協同效應,關鍵都是要控制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消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大有可為,通過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同時大幅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等污染物的排放,為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