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3月26日發布了“2013中國科學院科學與社會系列報告”,包括《科學發展報告》、《高技術發展報告》和《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這一系列報告已經連續發布了16年,其中,公布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排行榜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尤為引人注意。
可持續發展能力:上海最強,西藏最快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公布了201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排行榜。這一排行榜是由240個基礎指標匯總而成。
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上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而西藏最弱?沙掷m發展能力排在全國前十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蘇、吉林、浙江、遼寧、海南、廣東、福建。位居后十位的依次是:新疆、內蒙古、河北、貴州、山西、云南、青海、甘肅、寧夏、西藏。
但從可持續發展能力變化趨勢來看,西藏是能力增長最快的省份,而上海則最慢?沙掷m發展能力增幅位居全國前十位的依次是:西藏、貴州、陜西、江西、重慶、河南、青海、新疆、內蒙古、吉林。遼寧、山西、河北、寧夏、天津、浙江、廣東、黑龍江、北京、上海分別位居全國后十位。
兩型社會建設:北京居首,區域差異明顯
報告還公布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水平的排名。結果表明:2011年,北京市的兩型社會建設水平穩居全國之首,而寧夏墊底。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海南、浙江、江蘇、山東、福建、重慶位列前十位,其資源環境綜合績效綜合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5.9倍。而后10位的省市自治區依次為黑龍江、江西、內蒙古、山西、云南、貴州、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其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0.3-0.8倍。
由此可見,中國的兩型社會建設水平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空間差異特征。從中國四大宏觀地帶來看,東部地區高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北老工業基地高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又高于西部地區的空間分布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