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在我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2021年3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將氫能與儲能列為前瞻謀劃的六大未來產業之一。各省亦根據當地的實際資源稟賦,在陸續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給定了氫能發展的路徑。北極星氫能網整理了各省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氫能與燃料電池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來源:北極星氫能網 作者:兔子晶 Haya)
截止目前,內地除西藏、新疆兩個自治區以外,其他省級行政區均提及氫能相關內容,其中北京市點名“氫”次數最多,并囊括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內容。
▊北京
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中關村示范區主陣地——搞活未來科學城。加快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突破。發揮能源領軍企業創新帶動作用,加快氫能燃料電池、儲能、能源互聯網裝備等技術突破及成果轉化落地。
推動形成更加緊密協同發展格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聯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聯動。推動京津冀規;f同化布局氫能產業。
京津冀傳統產業升級賦能計劃——推出一批創新資源供給清單。圍繞北京節能環保、氫能提純、5G、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技術優勢,梳理北京科技創新優勢資源和代表企業資源,實現菜單式供給。通過發布會、推介會、對接會等方式,向津冀發布北京高新技術供給目錄,引導市場預期。
全面激發“兩區”新活力——全方位打造“產業+園區”協同開放:培育全面開放新優勢。建設創業投資集聚區,對氫能、光伏、先進儲能、能源互聯網等領域采取“負面限制清單+正面鼓勵清單”管理模式。
打造更具活力的高精尖產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以智慧能源為范式,以氫能全鏈條創新為突破,聚焦新能源技術裝備產業化,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集群。
圍繞燃料電池產業鏈上下游,探索構建電氫能源體系,加快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以重大示范場景應用為牽引,規劃一批氫能儲運、加氫站,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應用。建設氫能高端裝備產業園、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基地和國際氫能示范區。搭建清潔能源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推動供應鏈生態拓展和增值。
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精準實施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有效控制移動源污染。推動公交(通勤)、環衛、出租、渣土以及市內郵政、快遞、旅游等車輛基本實現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汽車替代。推動存量燃油汽車更新為新能源汽車,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 200 萬輛。優化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氫能源汽車加氫站規劃建設。
系統推動核心區超低排放區建設。推動核心區燃油汽車減量,基本實現公交、環衛、貨運、旅游及公務車輛為新能源動力,逐步禁止柴油車輛駛入,打造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車輛巡回旅游專線,鼓勵存量擁車置換為新能源車輛。新建建筑大力推廣近零能耗建筑,有條件施工工地探索施行全封閉管理。
“十四五”時期重大工程包——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重大工程包:氫能產業示范
錨定氫能供給
錨定氫能供給方面的幾個省份,大部分提及綠氫內容,山西比較獨特,提及發揮焦爐煤氣制氫等工藝技術低成本優勢。
▊黑龍江
優先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消納為導向,結合省內外電力市場,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力比重,構建多種能源形態靈活轉換、智能協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占總裝機比例50%以上。有序推進風光資源利用,建設哈爾濱、綏化綜合能源基地和齊齊哈爾、大慶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范區,在佳木斯、牡丹江、雞西、雙鴨山、七臺河、鶴崗等城市建設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科學布局生物質熱電聯產、燃氣調峰電站,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等蓄能設施。推廣地熱能、太陽能等非電利用方式,積極穩妥推廣核能供暖示范,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氫,開展綠色氫能利用。
▊吉林
培育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整合東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資源,發展風電及裝備、智能控制系統產業,壯大一批骨干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光伏產品制造企業。加快發展農林生物質成型燃料,延伸構建集 智能制造、氫能儲制、智慧能源于一體的全新產業鏈,推進氫能、油頁巖和新型能源裝備研發與示范應用,加速光伏制氫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穩妥實施核能供熱示范工程,打造國家新能源 生產基地和綠色能源示范區。
其中新興產業重點項目氫能方面包括:
中國北方“氫谷”:建設年產12萬噸氫氣生產線及配套設施。
長春-白城氫能走廊新能源制氫示范:建設25萬千瓦自備風電場、5萬千瓦自備光伏電場,年產17萬噸工業氣體、3000噸氫氣。
▊內蒙古
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嚴禁在草原上亂采濫挖、新上礦產資源開發等工業項目,已批準在建運營的礦山、風電、光伏等項目到期退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推進綠色產業、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發展,建設綠色礦山,推廣綠色建筑。建議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推進風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壯大綠氫經濟,推進大規模儲能示范應用,打造風光氫儲產業集群。
▊山西
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統籌考慮電網條件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利用采煤沉陷區、鹽堿地、荒山荒坡等資源開展集中式光伏項目。探索立體利用土地發展清潔能源模式,推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與建筑、交通、農業等產業和設施協同發展。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加快推進“新能源 + 儲能”試點,推動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分布式發電、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示范應用。發揮焦爐煤氣制氫等工藝技術低成本優勢,有序布局制、儲、加、運、輸、用氫全產業鏈發展。因地制宜推進水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核能等開發布局。
山西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工程中包括氫能。重點建設晉能控股(潞安)化工新材料 R — GAS 下游制氫、山西美錦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氫燃料商用車零部件生產、雄韜氫能大同產業園等項目。
▊安徽
重點研發可控核聚變,制氫、儲氫及運輸,小分子催化,煤炭清潔利用,智能電力電網、分布式能源等技術。加快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先進燃料電池等技術瓶頸。提升先進燃煤發電、核能、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等基礎設施網絡智能化水平。
▊寧夏
全鏈條布局清潔能源產業。堅持園區化、規模化發展方向,圍繞風能、光能、氫能等新能源產業,高標準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紅寺堡、鹽池、中寧、寧東等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和賀蘭山、麻黃山、香山平價風電基地。加快發展光伏制造、風電制造和清潔能源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氫能制備、存儲、加注等技術開發,積極培育儲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電力裝機力爭達到4000萬千瓦。
寧夏重點能源項目——清潔能源:建設1400萬千瓦光伏和450萬千瓦風電項目、寧東太陽能電解制氫儲能及應用示范工程;實施隆基樂葉科技年產3GW單晶電池、矽盛光電4GW單晶硅棒硅片、中車株洲風機裝備制造、威力傳動高精密傳動設備、金晶科技太陽能光伏輕質面板、日盛高新氫能源綜合利用等項目。
▊海南
優化升級三大優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制造業發展,推動國際化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依托昌江核電基地,推進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積極引進高純鐵、磁性材料等項目,培育核電產業集群。依托海南新能源發電項目,發展風電、光伏、電力儲能、智能電網等相關配套產業。以煉化和化工企業工業副產氫凈化提純制氫為初期啟動資源,一體化發展氫能源“制、儲、運、加、用”產業,推動氫燃料電池應用,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氫能產業體系。建設海南能源平臺和能源數據庫。到2025年,在清潔能源產業領域投入800億元。
加快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島內逐步禁止銷售燃油汽車,研究制定氫燃料汽車產業發展及配套基礎設施規劃。力爭實現黨政機關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公務、公交、巡游出租等領域車輛全面清潔能源化。加快推進輕型物流配送、城市環衛、網約車、旅游車等社會運營領域清潔能源化。配套建設充電基礎設施。
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
在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河南更為細化,提及統籌布局加油、加氣、充 (換)電、加氫等設施,示范推廣 氫電油氣綜合能源站。
▊上海
優先將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推動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新增長點,延展綠色經濟產業鏈。在公共領域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推進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建設,倡導低碳綠色出行,加快構建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綠色交通體系。
▊天津
打造能源創新示范高地。加快儲能關鍵技術研發,推進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分布式發電領域示范應用。推動能源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5G等新技術融合,積極發展綜合智慧能源,推廣智慧能源小鎮技術,推動濱海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區建設。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制氫、加氫設施建設,拓展示范應用場景,打造氫能產業高地。創新能源利用模式,統籌LNG冷能資源,探索冷能梯級利用應用場景,建設一批冷能梯級利用示范項目。
▊福建
在新能源產業方面:加快引進和培育制氫、儲運氫、加氫站相關設備、氫燃料動力電池系統、電堆及其核心部件等產業化項目,打造東南沿海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制造高地;推動超薄HDT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技術開發應用,發展半片技術、疊片技術、雙玻組件等光伏組件產品;發展海上風電設備,探索構建風光儲充一 體化、多能互補、協同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新業態,打造集研發、 制造、應用于一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沿海新能源產業創新走廊 和技術、標準、成果、裝備輸出高地。
▊河南
完善能源輸配網絡。統籌布局加油、加氣、充 (換)電、加氫等設施,示范推廣 氫電油氣綜合能源站。
優化省內能源結構。加強氫能技術研發應用,提高工業副產氫純 化水平,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培育氫能產儲運用全 產業鏈。
開拓氫能產業
▊廣西
構建多元能源保障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深度開發水電,積極穩步發展核電,適度發展清潔煤電。推進全區城鄉用電“一張網”,加快綠色智能電網建設,增強農村、邊遠地區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理順油氣管網體制,健全油氣管網體系,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加快綜合供能服務站建設,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推動北部灣沿海能源綜合儲備基地建設,提升油、煤、氣等應急儲備能力。強化能源監測預警,保障能源運行安全。
▊河北
要建設張家口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國家級氫能產業示范城市,以及構建綜合能源體系,加快清潔能源設施建設,推進堅強智能安全電網建設,完善油氣管網,強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大力發展光伏、風電、氫能等新能源,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
▊遼寧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培育壯大氫能、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動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創全民參與的“綠色+”時代。
▊廣東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統籌布局和優化提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分區管控體系。培育壯大環保產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清潔生產,推進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建筑。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發展風電、核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創新的現代化能源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
▊貴州
大力發展基礎能源和清潔高效電力,做優煤炭產業,扎實推進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推進煤層氣、頁巖氣、氫能、地熱能等加快發展,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浙江
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發展核電,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發電,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和海上風電布局建設,加快儲能、氫能發展,到2025年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占比超過57%,高水平建成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成白鶴灘輸浙特高壓直流,持續優化外來電輸入比重和結構。推進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建成天然氣主環網,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民生優先的綜合供能服務網。加快電能替代,提高電氣化水平。圍繞核電基地探索建設零碳未來城(園)。
▊山東
在新能源新材料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以核電、氫能、智能電網及儲能等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前沿新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等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優化煤炭開發布局和煤電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氫能,拓展外電入魯通道,穩步推動核電、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完善油氣儲輸網絡;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優化區域重點產業鏈布局,加快鋼鐵、煉化向沿海地區集中,打造裕龍島高端石化基地、日照-臨沂先進鋼鐵基地,建設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世界鋁谷、山東半島“氫動走廊”。
▊云南
培育和發展氫能產業。到2025年,全省電力裝機達到1.3億千瓦左右,綠色電源裝機比重達到86%以上。
▊青海
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加快海西、海南清潔能源開發,打造風光水儲多能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機制,促進更多就地就近消納轉化。加快黃河上游水電站規劃建設進度,打造黃河上游千萬千瓦級水電基地。推進頁巖氣、干熱巖等非常規能源開發利用,加快共和干熱巖實驗性開采。推進儲能項目建設,加強儲能工廠、抽蓄電站、光熱、氫能、電化學儲能等技術創新應用,統籌發電側、電網側儲能需求,不斷擴大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規模,研究建立儲能市場體制機制,探索制定儲能技術標準,建設全國儲能發展先行示范區。推動全社會用能方式變革,實施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堅持消費結構調整與能源結構優化互動共進,構建高原綠色能源消費體系。實施“生態+電力+儲能”行動,在制造、建筑、生活等領域加大清潔電力替代,因地制宜開展太陽能、天然氣、地熱等綠色能源取暖試點,打造共和“地熱城”。加快城鎮供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開展熱源、換熱站及老舊管網節能改造,提升供熱能源利用效率。推廣電動汽車,構建綠色節能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持續推進三江源清潔供暖工程。探索開展氫能綠色開發利用。
▊陜西
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建設關中先進制造業大走廊,形成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和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提質增效,布局建設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氫能、核能、鋁鎂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基地、衛星應用產業集群和優勢明顯的稀有金屬深加工基地。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促進新型業態健康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廣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等“互聯網+”新模式。
▊甘肅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發展新能源、新能源裝備、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發展儲能裝置等具有較大潛力的新興產業,加快氫能、動力電池等產業化步伐。推進能源基地建設,用好國家優化輸電通道布局機遇,開拓省外電力消納市場,建設以多回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為支撐的電力輸送大通道,加大新能源基地式開發力度,持續提升電力外送能力,推動新能源老小場站提質增效,提升河西清潔能源基地供給能力和就地轉化效率。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配套建設相關設施。
▊湖北
構建多元能源供應格局:堅持內增與外引相結合,形成多能互補的綜合性生產供應格局。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打造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裝機千萬千瓦以上,風電、光伏發電成為新增電力裝機主體。做好水電保護性開發,支持生物質多元化高效利用,積極推進地熱能、氫能等開發利用,做好以咸寧核電為重點的核電廠址保護。充分發揮火電基礎性保障支撐作用,有序推進負荷中心及浩吉鐵路沿線清潔高效電源建設。努力提高三峽電能湖北消納比例。加強與能源資源大省、主要能源企業戰略合作,新增省外電力輸入規模千萬千瓦以上,拓寬煤炭、油氣資源供應渠道。建設鄂西國家級頁巖氣勘探開發綜合示范區,推進荊州煤制天然氣項目實施。
▊江蘇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未來產業培育計劃,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導體、基因技術、空天與海洋開發、量子科技、氫能與儲能等領域,積極開發商業化應用場景,搶占產業競爭發展制高點。
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著力培育50條重點產業鏈,做強30條優勢產業鏈,推動10條卓越產業鏈快速提升。50條重點產業鏈中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
▊江西
新材料產業。提及聚焦柔性電子、微納光學、氫能等新能源裝備、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等細分領域,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和產業化運用,加大投資力度,謀劃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打造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培育未來發展新引擎。
▊湖南
大力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把握產業變革和技術革命趨勢,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積極推進量子信息、6G技術、類腦智能、氫能核能利用、合成生物、低維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領域創新發展,搶占戰略制高點。
切實加大能源供應能力。重點依托一體化基地規;季诛L電,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發展光伏發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和地熱能,穩步推進氫能等發展。
新能源:推進環洞庭湖和湘南“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基地建設,推進建設岳陽氫能示范城市。
“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能源拓源工程:新能源:推進環洞庭湖和湘南“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基地建設,推進建設岳陽氫能示范城市。
▊四川
面向產業技術前沿和新興市場需求,重點培育人工智能、精準醫療、前沿新材料、核技術應用、高性能機器人、高端航空航天裝備、氫能及燃料電池等產業,打造一批新興產業未來增長引擎。
▊重慶
級和綜合競爭力:推進產業協同發展。支持長壽、涪陵、南川、綦江—萬盛重點發展先進金屬材料、化工合成材料、復合材料、電子材料和頁巖氣、氫能等產業,打造全市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方向: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著眼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方向,緊盯軟件定義汽車、芯片制造汽車、數據開發汽車等新動向,構建全國領先的產業生態。重點發展: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整車,車輛控制核心軟件,車規級芯片,輔助(自動)駕駛系統,動力電池,驅動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