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國石化華東石油局與南化公司合作建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下稱“CCUS”)示范基地,預計年捕集二氧化碳超10萬噸,引發行業關注。
記者近日在第六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國際論壇上獲悉,目前我國CCUS技術已取得較大進步,處于研發示范階段,已具備大規模示范基礎。與此同時,進一步助力化石能源行業低碳轉型、解決CCUS商業化成本高等問題,亟需政策推動,并借力碳市場等金融手段。
實現碳中和的
重要技術路線
據了解,碳捕集是將工業排放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捉起來,以獲得高濃度二氧化碳;碳利用主要包括驅油等物理應用、化學應用、生物應用;封存則是將壓縮后的高濃度二氧化碳氣體注入地下或海底進行封存,同時還可實現資源化利用。
根據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現狀》,目前總計有65座商業CCS(碳捕集與封存)設施,每年可捕集和永久封存約4000萬噸二氧化碳。CCS凈零排放貢獻巨大,分別為鋼鐵、水泥、化工、發電等部門減排量貢獻16%—90%不等。
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介紹,實現碳中和不僅要在碳排放領域采用更好的技術,同時還要在碳吸收或碳移除環節發展新技術,CCUS技術是其中重要的技術路線。
近10年來,我國能源央企在CCUS領域開展了多種嘗試。其中,在捕集、封存方面,2011年,國家能源集團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成亞洲首個10萬噸級全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示范工程,目前共計注入超過30萬噸;華能集團先后研制出我國第一座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裝置、世界第一座燃煤電廠12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裝置、我國第一套燃氣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裝置等。在利用方面,中國石油陸續在吉林、大慶、冀東、長慶和新疆油田開展CCUS示范,累計注入400萬噸二氧化碳,在吉林油田年埋存能力40萬噸,提高原油采收率10%以上。
支持政策不足
限制CCUS規;l展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建成35個CCUS示范項目,積累了較好的技術和項目經驗。但目前為止,并沒有大規模(百萬噸)全流程的項目示范。
據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介紹,目前,我國碳捕集能力僅為300萬噸/年,2007—2019年累計二氧化碳封存量僅為200萬噸,相比超百億噸/年的全國總排放規模,減排貢獻不大。
馬愛民分析,從我國CCUS試驗示范項目來看,潛力巨大,當前有超過1600個大型二氧化碳排放源,且其中90%距離潛在的封存地點在200公里以內。但當前試驗示范經驗有限,項目規模普遍低于10萬噸/年,最長運營時間也僅有10年左右。
高昂的減排成本,使得很多企業對CCUS望而卻步,也牽絆著CCUS大規模應用步伐。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提高采收率中心副主任王強介紹,以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為例,其總體技術和經濟效果與國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推動產業技術發展的有力政策需進一步深化。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提高采收率研究所所長倫增珉對此表示同意,他指出,扶持政策和財稅激勵措施缺位是我國二氧化碳埋存與驅油的挑戰之一。
事實上,在《“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的八項重點任務中,有三項都提到了要支持CCUS技術的研發、示范和應用;“十四五”規劃亦明確提出,實施重大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開展碳排放、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重大項目示范。
然而對于具體的政策法規體系,馬愛民指出,缺乏明確針對CCUS的戰略和政策激勵措施、針對示范項目的規范制度和標準體系。在協調機制層面,CCUS技術發展和項目示范涉及不同主管部門,而不同主管部門間的關注重點和態度又有所不同。
CCUS納入碳市場
可有兩種途徑
為讓更多難以減排的行業與企業參與到CCUS中來,需給企業以行動壓力與動力。對此,馬愛民建議建立企業承擔減排溫室氣體責任制度。
然而,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企業CCUS減排量并未被納入其碳排放數據。多位專家呼吁,碳市場應在推動CCUS技術應用上發揮關鍵作用,需從頂層設計層面完善CCUS技術示范的政策保障機制,加強政策激勵,加快推進碳市場建設。
“可考慮將CCUS納入碳市場機制,采用CCUS技術的企業可從碳市場獲取一定收益,以彌補當前其成本較高的缺點。”馬愛民建議,CCUS納入碳市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允許重點排放單位直接用其CCUS抵消排放配額,另一種是將CCUS項目納入自愿減排交易,允許其作為抵消機制組成部分用于抵消排放配額。
在制定CCUS技術應用的支持政策方面,馬愛民建議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為項目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將CCUS項目納入《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享受增值稅即收即退政策,并支持利用多邊發展銀行低息貸款實施CCUS項目。
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亦建議,各方需齊心協力推動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完善CCUS減排定價機制,推動形成投融資增加、成本持續降低的良性循環。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透露,為推動CCUS發展,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完善促進CCUS發展的政策體系,探索和培育CCUS發展的新技術經濟范式,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激勵措施,做好CCUS發展政策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