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工信部公示了2020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情況。其中,特斯拉共產生新能源汽車正積分86.03萬分,按照當前價格,可以靠賣積分獲得20億元至25億元的收入。無獨有偶,就在此前幾天,一汽-大眾將以每分3000元的價格向特斯拉購買新能源汽車積分的傳聞不脛而走。一汽-大眾是2020年在中國惟一一家產量超過200萬輛的乘用車企,2020年“雙積分”負分接近133萬分,缺口巨大。
實際上,從2010年起,特斯拉在全球其他市場就通過向一眾跨國車企出售碳排放積分,累計獲利超過40億美元。諸如大眾、通用汽車、本田、菲亞特克萊斯勒(FCA)都與特斯拉在北美或歐洲市場有過積分交易。2020年,特斯拉首次實現年度盈利,而在7.21億美元凈利潤的背后,是特斯拉通過在全球市場出售碳排放額度獲得了16億美元的收入。不過,在巨大的排放壓力下,各大車企都在不斷加快電動化攻勢,特斯拉“賣碳”的生意還能做多久?
熱轉
崔東樹(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傳統車企油耗積分壓力較大,將推動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加速增長,F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積分價格在3000元左右,相比1年前有數倍增長,主要是有些車企的積分壓力比較大,開始搶分了。按照規定,2020年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提升至12%,從現有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池的規模來看,已出現供不應求的苗頭,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價格。當前大部分積分交易都屬于同一家車企集團內部零價格交易,集團內部可轉讓,使得市面上可以交易的積分更緊俏了。其次,以前的積分交易價格太低了,需要把價格引導上去,才能起到對新能源汽車的促進作用。雙積分政策推出的初衷就是希望借此鼓勵車企多生產電動汽車,以取代補貼的作用。最后,我認為新能源汽車積分的價格不會再出現大幅增長,而是維持在3000元左右的水平,因為這個價格已經很高了。
BT犀利姐☆
當前的積分交易可能在2022年至2023年就會達到巔峰,此后新能源汽車積分行情將急劇下跌,特斯拉的“賣碳翁”之路可能就會走到盡頭。從以往情況看,2018年的國內“雙積分”交易只有7億元左右,每分850元;2019年1分達到1200元,F在的情況是,除了廣汽和北汽,大多數合資車企都需要購買積分。頭部幾家合資企業,需要購買的分數都達到幾萬分、十幾萬分。如果按照3000元單價來算,的確要花數億元以上。從沖抵積分的角度看,要沖抵10萬負積分,電動汽車年銷量要達到3.3萬輛以上。反觀插混車型,只有1.6分正積分,想達到同樣目標必須賣到6.25萬輛。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淡化插混路線,對于一線車企來說是必然選擇。近年來,大眾、寶馬、奔馳等車企都在加大對于純電領域的投入,未來隨著產品密集上市,積分緊缺狀況預計會逐步緩解。
IT數字達人
盡管不少車企已經宣布加大新能源車型的導入,但由于本身基數龐大,車企想要達到新能源汽車積分的比例規定,面臨較大的挑戰。例如,長城汽車盡管產生了19.12萬分新能源積分,但油耗負積分達36.9萬分,自己產生的正積分尚不足以完全抵償。除了南北大眾,東風有限、廣汽本田、上汽通用、東風本田、北京奔馳、一汽豐田和北京現代都是負積分。在國內主流合資車企中,只有華晨寶馬和神龍汽車的新能源汽車積分為正。由于積分獲取難度增加,以及燃料消耗負積分不斷增加,2021年新能源汽車正積分供不應求的狀況還將持續,預計2021年上半年積分的價格將漲到3000~5000元。所以,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特斯拉的積分交易還是一門很搶手的生意。
熱評
朱朱朱
熱知識:特斯拉現在最大的收益源就是賣積分,而不是賣車。這恐怕是“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這句話最簡單的注解,通過政策給一些先進的、環保低碳的企業額外收入,提高政府想要淘汰的產業成本。這樣,處于推廣期、規模化程度低、價格較高的新技術相對會變得便宜一些,有利于促進消費者為新技術埋單,最終實現技術的迭代。實際上,2020年刨去16億美元的碳排放積分收益之后,特斯拉的整車制造業務依然處于虧損的狀態。但積分交易對于特斯拉來說只能是一個權宜之計,隨著其他車企加快推進電動化,未來新能源汽車積分市場必然會出現過剩的局面。因此,對于特斯拉來說,需要迅速擴大規模,提高主營業務的利潤率;對于其他車企來說,要更快地推進電動化,畢竟向特斯拉“求積分”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兒。
火熱の心
應該說,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企業,利用手中的新能源汽車積分來盈利無可厚非。近兩年來,積分交易的價格水漲船高,一方面對于“負分大戶”的車企是沉重的壓力,但同時也對這些車企帶來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巨大動力。如果眾多車企都能在政策鼓勵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達到“碳達峰、碳中和”的大局目標指日可待。如此一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積分交易的價格自然會下降,積分交易市場也會逐漸萎縮。也許有一天,各家車企自己都有充足的積分,特斯拉的積分交易或許會首先在中國失去市場。
一點就到家
有人問為什么一汽-大眾向特斯拉,而不是向比亞迪買積分。首先,我們需要算一筆賬。結合新能源汽車正積分抵扣燃料消耗量負積分的規則,2020年國內產生的“雙積分”負分缺口約338萬分。簡而言之,比亞迪和特斯拉不愁買家,因為“負分大戶”不少。就像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所說,2020年因“雙積分”造成的單車減利約4000元,自主品牌車企因此出現增虧的普遍現象。實際上,發展電動汽車早已成為業內共識,即使沒有“雙積分”政策,幾乎所有自主品牌也在加快電動化布局。但電動化轉型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但“雙積分”的困境卻火燒眉毛。在電動化需要真金白銀投資的情況下,“雙積分”交易還在大口吞噬自主品牌的利潤,這真的是“雙積分”的初衷嗎?
白丁侃車
與一汽-大眾一樣,上汽大眾也是“負分大戶”,為什么沒有上汽大眾向特斯拉買積分的傳言?這么一看,“國民神車”五菱宏光MINIEV拯救了整個“上汽系”。這款售價不到3萬元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持續火爆,雖然在單車利潤上不能給予主機廠太多支持,但以每年30萬輛的規模,在市場上產生大量新能源汽車積分,可以為整個集團達標作貢獻。因此,經濟型新能源汽車未來可能會率先取代經濟型燃油車。還有人“噴”特斯拉并非真正的環保、積分交易十分可笑,他們的主要觀點是,從能源結構來看,我國煤炭發電的比例太高。但我們要從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發電產生的污染在后期可以通過發電端不斷改善,而燃油車的熱效率卻是有極限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