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產業優勢明顯
LED是LightEmittingDiode(發光二極管)的簡稱,屬于一種化合物半導體元件,能將電能轉化為光。LED具有發光效率高、環保、壽命長、體積小等優點,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照明技術。LED燈并非燈絲加燈泡的“老面孔”,而是以半導體芯片為材料的固態光源。它利用電子移動來發光,直接把電能轉換成光能,其耗電量僅為傳統燈泡的1/10,使用壽命卻是傳統燈泡的100倍。一個普通節能燈壽命在5000小時以上,是白熾燈的5倍,優質節能燈使用1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而大功率LED光源壽命達5萬小時以上,幾乎不存在維修成本,一次性投入的回報更大、更明顯。產品主要應用在手機等設備背光源、交通信號燈、室外景觀照明、室內裝飾照明、汽車車內車外照明、礦燈等安全照明等領域,其中手機使用量最大,占LED應用市場的36%,其次是信號指示領域,如交通指示燈,占比為17%。近幾年來,隨著半導體發光材料研究的不斷深入,LED制造新工藝、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各種顏色的超高亮度LED取得了突破性進展。LED照明以其發光效率高、耗電量少、使用壽命長、安全可靠性強、環保衛生等優越性,被業界認為是人類繼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后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LED學習門檻較低。盡管國內LED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工藝水平比較低,但國內一些企業通過聘請海外技術人員,在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許多企業已經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國內優質企業的技術水平已經與臺灣大廠的技術水平相差不大,與國際大廠的整體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LED的投資額比較小。LED初始投資一億元就可建廠,聯創光電、士蘭微等行業內知名上市公司總資產也就10余億元,國內企業進入門檻較低,容易實現滾動發展,這與集成電路制造及液晶面板制造動輒幾十億到上百億人民幣的投資而言顯得“微不足道”,國內企業容易進入形成產業集群。
資源優勢明顯。我國具有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鎵、銦儲量豐富,占世界儲量的70%至80%,這使我國發展LED產業具有資源上的優勢。技術成熟后,LED下游封裝和器件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我國具備明顯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目前,我國照明消耗約占整個電力消耗的20%,在當前能源極度稀缺的情況下,降低照明用電是節省能源的重要途徑。據調研測算,截至2010年,如果我國現有的1/3照明光源采用LED燈,可以節電1500億度,每度電按0.8元計算,可以節約1200億元。按照現有電力能源結構估算,相當于減排2500萬至4320萬噸二氧化碳,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35萬噸。
此外,大多數普通節能燈的造型改進空間十分有限,而且不少節能燈所含的汞等對環境有害,燈管報廢后如被人隨意丟棄,容易出現節能但不環保的情況。而LED照明用的是冷光源,不需要充氣,不需要玻璃外殼,不添加汞,從生產過程到使用過程至報廢,全程完全避免汞污染。同時,由于光熱轉化效率高,發熱量小,LED照明還可以有效地防止長時間照明引起的熱污染。當應用于立面照明時,由于LED燈是裝設在樓板處的玻璃幕墻上并向玻璃幕墻外照射的,因此不會對住戶產生光污染。此外,LED照明還具有顯色性好、無頻閃、光線柔和等特性,被譽為“綠色照明”。
LED產業面臨風險
技術風險。LED屬于高科技產業,生產技術和產品性能不斷改進,行業內企業能否持續跟緊LED產業的技術進步,對公司來說至關重要。一旦技術落后,就會喪失市場份額甚至出現虧損,最終將形成惡性循環。國內尚未制訂LED照明的標準,只能沿用傳統鈉燈的檢測方法來檢測LED燈,但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另外,各地的應用標準也有所差異,導致企業跨地區開拓市場時遇到很大的阻力
產業轉移風險。臺灣約有80%的LED封裝產能已經轉移到大陸,中上游的芯片、外延片產業轉移卻相對較少,但有增多的趨勢。大陸LED產業結構提高,不可避免要遇到臺資企業的競爭,兩者相互競爭,目前來看,大陸企業尚處于下風。國內LED企業的規模小,大多沒有超過100kk/月產能(藍綠光)。我國上游產業的參與單位(特別是科研院所)都想建立自己產能,但起始階段產能都不大,整個產業資源分散,沒有規模,造成企業只能單個從國外進口價格高昂的芯片、議價能力低的狀況,使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業界核心專利缺乏,特別是最關鍵的白光、大功率LED燈的熱平衡問題、持久高效的熒光粉等專利,一直被歐、美、日壟斷,壓制著我國產業的發展。照明工程師社
宏觀經濟風險。全球性的經濟蕭條有可能影響到各國政策對LED行業的扶持力度,LED產品在西方國家以及我國的普及速度也有可能低于預期。在LED外延片、芯片生產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國產芯片一般的亮度、發光效率、抗靜電能力、抗漏電能力以及品質控制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目前核心芯片特別是大功率led芯片主要依賴于從美國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單個中小廠商分別采購,討價還價的能力很小,成本壓力很大。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