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屢創新高,國內煤價大漲,煤炭下游企業承受極大的成本壓力。一直苦于缺乏成本轉嫁能力的水泥行業面臨著能源價格飆升生存發展難題,而這也給了余熱發電技術推廣企業絕佳的發展機會。
水泥余熱發電市場逾240億
水泥窯的余熱發電技術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興起的。當時以研究水泥裝備著稱的天津院在做裝備設計時發現,水泥窯頭窯尾的余溫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去,非常可惜,這部分余熱完全可以進行再利用。經過了10年左右的研發,這項技術才成熟起來,開始在市場上進行推廣。
雖然技術發展有了30多年的時間,但真正被市場認可卻在2006年。按照“十一五規劃”,國家要求,到“十一五”末,水泥行業的目標是40%的生產線要求安裝余熱發電項目,新建生產線必須安裝余熱發電機組。由于余熱發電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水泥行業又處在拼成本的競爭階段,使得這項技術在2006年后快速普及。
據了解,能源成本在水泥成本中的比重超過60%。而低溫余熱發電的生產成本(包括折舊費)不超過0.15元/kWh,遠低于從電網購電電價。且余熱發電的額外收益豐厚:其一,水泥窯余熱發電被列入了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國家財政補貼約相當于余熱電站總投資的10%(平均項目的財政補貼在500萬元左右);其二,CDM碳交易預期收益,如申辦成功的CDM項目,每年收益大約也是余熱電站投資額的10%;其三,低溫余熱電站采用“并網不上網”的技術方案,可減少外購電的線損,該線損約相當于余熱電站供電量的5-7%?傮w計算下來,余熱發電項目投資回收期一般不超過5年;對于高電價地區,投資回收期甚至只要2-3年。
經測算,一條5000噸/日的水泥生產線,配備余熱發電系統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萬-2.5萬噸,每年減排CO2為6萬噸左右,能夠自給水泥企業的發電量占到水泥企業自身用電量的35%。
正是因為收益明顯,余熱發電市場發展的也相當迅速。業內人士預計,3年內國內水泥生產線的市場存量就會被消化殆盡,后續的市場增量則需依靠新建生產線。據統計,如以標準線5000噸/日的生產線為計算單位,今年年底后還將有400條左右的生產線需要加裝余熱發電設備,每條生產線的余熱發電系統投資在6000萬元,全國水泥行業的余熱發電市場存量至少還有240億元以上。
而國際水泥市場的這部分需求則更為可觀。目前,除日本、德國外,其他國家的水泥生產線都沒有加裝余熱發電設備,存量巨大。預計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需求量比例基本在1.3∶1的規模,全球水泥行業的余熱發電市場至少還有10年的發展空間。
高耗能領域市場存量達5000億
據了解,目前我國除水泥行業外,其他高耗能行業還有很多低溫廢氣余熱排放點沒有進行有效利用。以鋼鐵企業為例,600度以下的高爐余熱和煙道廢氣基本都被浪費了。初步測算除水泥行業外,國內其他高耗能領域的低溫余熱余壓的市場將在5000億元左右。
而業內人士則坦言,由于水泥行業屬于充分競爭的市場,各企業對于成本的關注度很高,這使得余熱發電技術得以在水泥行業快速鋪開;而鋼鐵、冶金、化工等行業利潤較為豐厚,應用余熱發電技術的熱情恐怕不會太高,余熱發電的推廣恐怕還需依靠企業自身對節能減排意識的覺醒。
增值稅掣肘
在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環境下,余熱發電行業的路可謂是越走越寬。余熱發電企業坦言,企業經營的最大風險來自于生產企業的誠信和資質。而目前企業利潤被侵蝕最為明顯的則是國家的增值稅稅收政策。
按照國家稅法要求,企業需繳納17%的增值稅,而增值稅的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作為沒有原料采購成本的余熱發電企業來說,需要比一般企業多交12%左右的增值稅,這大大影響了企業利潤和這項技術的應用。
業內人士希望,對于余熱發電行業,國家能夠參照太陽能、風能這些同樣沒有原料購入成本的行業,在增值稅稅率方面進行一部分減免,扶持節能行業的發展。
另外,業內人士指出,余熱電站外供電采用“并網不上網”的技術解決方案,即電站外供電線路接入企業中心變電站低壓側,不上國家電網。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和鼓勵政策力推余熱發電,但仍有部分地區對余熱發電收取“上網費”,甚至有部分地區要求舉辦余熱發電的企業“先上網再從電網買電”。這些行政約束也在侵蝕余熱發電行業的利潤,并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舉辦余熱發電項目的積極性,不利于節能減排的縱深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