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工作日日夜夜和“源網荷儲”相伴,所以本文就對其中的“儲”稍作探討,回答一個問題——“儲能在未來真的能成為王者嗎?”。
記得在大學學電力系統暫態穩態時,第一課就講到了電能生產具有連續性、瞬時性、電能不能大量儲存的主要特點,所以電力系統才會存在于這個世界上,讓電力世界(發、輸、變、配、用)從“混沌”歸于“動態平衡”。
電能不能大量儲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技術的限制,倘若能量密度低、充放電損耗多、安全性能弱、投資成本大、商業模式差等問題都得以解決,就能實現電能在時間上的轉移,電能也能像汽油一樣,借助油庫、油罐車,通過各級運輸實現高質量供應,現有的整個電力系統便可以宣告壽終正寢了。
當然,作為一個電力行業從業者,個人主觀上認為有生之年大概率看不到這一幕,但儲能依然值得探討,它的身上被打上了“X”的烙印,“X”代表了它在電能世界的無限可能。
01 什么是儲能?
——儲能是藍海,鋰電正領航
讓我們一起來審視一下“儲能”。
儲能即能量的存儲。指通過特定的裝置或物理介質將能力存儲起來以便在需要時利用。根據能力存儲方式的不同,儲能可以分為機械儲能、電氣儲能、電化學儲能、熱儲能和化學儲能五類。
抽水蓄能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儲能方式,作為調峰、調頻和備用電源廣泛應用于電網側,技術較為成熟,但也受到地形條件、地理位置、水源條件等諸多因素限制。其他類別的儲能,除電化學儲能外,其余都仍處于研發階段,本文也不做討論(超級電容今年也在市場上火熱過一段時間,未深入作了解)。所以本文關注的重點為以鋰離子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電化學儲能就像10年前的光伏,目前處于示范和初期部署階段。
電化學儲能是發展方向,相比于抽水蓄能等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受地形影響小,可靈活配置于電力系統。隨著近年來的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升級,鋰電池突出重圍。因為受到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的影響,鋰電池(動力電池)的產能擴張及其迅猛,甚至在某些時段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狀況,成本下降速度較快,并具備進一步下降的趨勢。除了電池成本外,電池管理系統(BMS)、儲能變流器(PCS)和施工成本構成的BOS成本也在快速下降。多種因素的共振下,儲能的的經濟性拐點可見越來越近了。
據BNEF的預測,到2040年,全球儲能累計裝機(不含抽水蓄能)將達到近1095GW/2850GWh,對應投資規模6620億美元。據CNESA預測,中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到2020年底累計2.83GW,到2023年底累計裝機19.3GW。
寫到這里,簡單總結下:以鋰電池領軍的電化學儲能市場的餅畫的極大,是一片可以掘金的藍海。
02 儲能的應用場景
——多側探索,靜待花開需時日
出海遠航,不僅需要船只,還需要對如何登上布滿黃金島嶼做預測,不同的島嶼需要不用的策略。接下來,本文基于現有的電力系統聊聊儲能的應用場景。電力系統可分為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儲能可應用于任意一側。
在發電側,國家發改委今年發布了大力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儲能可參與火電聯合調頻和新能源配套。
火電聯合調頻太偏技術,這里不展開說,多說說新能源配套。
新能源配套,能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地區新能源無法消納的問題,因為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近年來新能源的裝機容量大幅上升,對電網的運行帶來巨大的壓力,棄光棄風屢見不鮮(用白話說就是需要保持上文提到的發與用的動態平衡,新能源發多了就不配上網了)。所以可能再生能源滲透率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只有配合儲能的應用才能更好的消納新能源和平抑發電波動。
不過,目前新能源配套的應用依然存在困難,湖南省今年年初制定了建立二十多個光儲示范項目的目標,現在10月底了,完工的只有五、六個,背后的原因固然是經濟性的阻礙——投資收不回成本。
在電網側,儲能應用場景較為單一,以輔助服務為主,即維護電力系統安全運行、保證電能質量的服務,包括調峰、調頻、調壓和備用等。輔助服務的需求方是整個電力系統,是一種公共產品。在實際運行,輔助服務有的發電方和電網公司承擔(如中國),有的由用電方承擔(美國PJM、歐洲部分國家),有的由發電方和用電方共同承擔(澳大利亞)。
特別想再講講電網側儲能除了輔助服務外的一些作用。電網過去的設計和建設均是遵循“源隨荷動”,新建或增容改造時以最大負荷為標準,即使該負荷出現的幾率較小、持續時間較短,大部分時間電網都在大馬拉小車,由此帶來了電網投資成本過高、資產利用率較低。
電網側儲能是有效節約電網投資(減少新建需求或者延緩配網擴容)的一種另辟蹊徑的方式。我們把“源隨荷動”的投資模式擯棄,轉變為“源荷互動”的模式,在新建電網或舊電網增容改造時,應充分評估配置電網側儲能(前提是儲能的成本帶來的效益能超越新建電網或者改造)的經濟效益后再決定是否要開展相應工作。
電網側儲能曾在2018年有快速發展的勢頭,但在2019年戛然而止了,因為2019年5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明確電網不得將儲能設備投資納入輸配電價成本核算,國網公司失去了投資的動力。雪上加霜的是2019年11月國網公司發布了嚴控電網投資的通知,電網側電化學儲能和抽水蓄能電站投資被當頭一棒。
于是說,電網側儲能的前景暫時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最后,在用戶側,儲能的峰谷套利是主流,節約基本電費與輔助服務為補充。
峰谷套利很好解釋,用戶側的大號充電寶在谷電電價低時充電,峰電電價高時放電,賺差價。項目效益評估時需要考慮充放電電能衰減和電池壽命問題(充放電次數有限)。而且國內各省電價不盡相同,峰谷價差越大,投資收益才越大。
節約基本電費也比較局限,適合于峰谷波動極大且峰時較短的大工業用戶,某種特定情況下還可以延緩增容需求,減少用戶的投資成本。近幾年一般工商業電價連續下降更是限制了以峰谷套利為主的用戶側儲能收益。
目光投向海外,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政策支持力度較大,電力交易市場化程度高,是儲能發展的熱土;蛟S國內在未來電力市場化交易的機制下,儲能才能有更大的市場。
不過還有一絲隱憂,韓國曾非常激進地發展大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財閥三星和LG在韓國國內大量投資儲能后卻涌現了不少安全問題,多處儲能設施出現自燃,投建的腳步也隨之變緩。
前段時間還聽了一個線上講座,挺有意思的,提出了“共享儲能”的模式,概念乍一聽挺好的,深入思考后,投資收益的測算、各方的分成、計量結算都還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這些問題都是電網企業可以提前去做考量的,也許政策文件、業務細則可以一夜落地,但是信息化建設需要時日。
好了,說了這么多應用場景,再做個小結:不管是哪一側的儲能,最大的阻力依然是投資成本過高,在沒有建立成熟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的背景下,面臨收不回成本的局面,同時政策偏冷。
當然這都是暫時的,電化學產業鏈目前已經趨于成熟,拉長周期,未來成本依舊有下降空間,這點和成本持續下降的光伏行業很像,挺有趣的。
03 儲能有投資機會嗎?
——缺少純正標的,存在長期投資價值
很多新能源公司近幾年也紛紛成立儲能事業部,比如科士達2019年4月2日公告,公司擬以自有資金出資9,800萬元與寧德時代合作合資設立寧德時代科士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開發、生產及銷售儲能系統PCS、特殊儲能PACK、充電樁及光儲充一體化相關產品。公司將持有該合資公司49%的股權。
縱觀國內二級市場,具有成熟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的龍頭公司有陽光電源、比亞迪,鋰電池和鋰產品的龍頭公司有寧德時代、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我挑了幾個公司看看,年初到現在好幾個公司的股價都實現了翻倍。
陽光電源2020年上半年主營構成
但翻倍的原因不是因為儲能業務,比如陽光電源,2020年上半年其儲能業務的營收只占到總營收的3.61%。陽光電源是光伏逆變器龍頭,今年光伏景氣度極高(光伏是為數不多從依賴補貼的周期行業逐漸轉變為價值成長的行業),除了隨著市場水漲船高,陽光電源出海的路也走得非常好,疊加海外反華為的浪潮,今年海外逆變器的份額很有可能替代華為坐上頭把交椅。
比亞迪2020年上半年主營構成
比亞迪、寧德時代和兩個鋰業的上漲同樣也不是因為儲能,比亞迪的主營構成甚至都沒有對儲能業務單獨列出。今年電動汽車下半年迎來了爆棚的景氣度,隔壁美股特斯拉帶領所有電動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沖向天際,蔚來居然最近成為了國內市值最高的車企。
盡管沒有純正的主營是儲能的投資標的,我仍然把以上企業通通加入了自選持續跟蹤,我想誰都愿意看到大陸憑借電動汽車實現汽車行業的彎道超車,當然,這些公司短期的價格的確也不便宜了,長期看其實都值得投資。也希望有更多的企業能布局儲能這片藍海,產業鏈上下游拓展也好,相關行業擴張也好,廝殺過后,市場所孕育的力量一定不可估量。
04 一個沒有標準的答案
——讓我們微笑著面對疾風吧
回到最初的問題,儲能在未來真的能成為王者嗎?
我的回答是儲能未來一定會同光伏一樣在電力系統有它的立足之地。它不是摧毀性的,不至于完全顛覆電力系統,但最終會和整個電力系統深度融合,成為電力系統的基礎設施。儲能將和多種設備互相聯動,在各級機制的制約下(比如虛擬電廠等等),構建一個更加富有彈性、經濟、安全的電力系統“大平衡”。
我們就把儲能當做是一顆種子吧,大雨將至,誰也阻擋不了市場的力量,未雨綢繆的人們終將有所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