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替代能源發展備受重視的大背景下,農作物秸稈作為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受到了各國關注。然而投資大、效益低下,正成為制約中國秸稈發電發展的“瓶頸”。有數據顯示,秸稈發電廠的平均單位造價,是同規模燃煤發電機組的2.59倍。技術落后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作為唯一一家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主業的中央企業,致力破解秸稈發電的技術難題。
幾年前,中國節能開始秸稈發電的研究并取得突破后,由集團公司下屬的中節能生物質能投資有限公司和中國環境保護公司聯合組建了中節能(宿遷)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并由它投資建設秸稈直燃發電示范項目。2006年中節能宿遷秸稈直燃發電示范項目點火運行, 標志著國產化秸稈直燃發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一項目中,中國節能聯合開發了兩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
秸稈上料系統適合秸稈包規格不統一的中國現狀。目前國外的秸稈上料系統和燃燒技術只能局限于單一的秸稈,針對大包裝、規格化的秸稈包進行輸送。而中國節能采用的秸稈直燃發電給料裝置更適合中國秸稈包規格不統一、散裝和捆裝都有的現狀,同時也降低了建設成本。
循環流化床燃燒鍋爐解決多種秸稈混合燃燒問題。此前,我國秸稈燃燒系統均采用爐排式,秸稈捆直接推入爐膛后類似“雪茄”燃燒,帶入堿、氯等引發結渣、結灰和腐蝕等難題,始終難以解決,鍋爐熱效率低下,秸稈代煤發電企業普遍虧損。
由中國節能下屬的北京中環聯合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聯合研制的燃用生物質燃料的循環流化床燃燒鍋爐,通過控制燃燒溫度、金屬壁面溫度、爐膛出口溫度等措施,解決上述技術難題,對各種類型的生物質燃料都有廣泛的適用性。2臺75 噸/小時流化床鍋爐, 不僅能燒秸稈,還能大量“吃進”稻稈、樹皮、樹根等30多種生物質,均勻燃燒不結渣,熱效率達90%以上。采用該技術后,對于國內典型的2×1.5萬千瓦秸稈電站,單位千瓦造價可控制在7500元以下,遠遠低于進口技術。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國產鍋爐的耐用性也有較大程度提高, 150天才需停產清理一次鍋爐,而國外的100天就要停產清理一次。先進合理的設計可以保證電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維持高質量燃燒,從而從根本上保證生物質電廠的發電效率。
中國節能宿遷秸稈直燃發電示范項目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秸稈直燃發電項目。這對于實現從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以及秸稈直燃發電項目的建設推廣都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
該項目不僅能改善江蘇省的發電結構、部分解決當地的電力缺口,而且還有巨大的社會效益。
環保效益突出。宿遷秸稈直燃發電示范項目每年可燃燒秸稈近30萬噸,節約標準煤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萬噸。在發出綠色電力的同時,還實現了熱電聯產,可向當地的工業園區企業實施集中供熱,改善了園區的生態環境,降低了園區的運作成本。每年發電產生的2000多噸廢棄底渣,還可以提供給當地的建筑企業做環保原料。秸稈燃燒后產生的灰含鉀量達到7%,達到鉀肥生產標準,每年可以收集2萬多噸。
農民切實增收。中節能(宿遷)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在當地構建了電廠-草場-草販- 農戶的四級秸稈收集體系。專家算過一筆賬:以年收購秸稈20萬噸、每噸價格300元計算, 電廠每年可給地方帶來直接收益6000萬元左右,其中,農民受益約4000萬元,販草戶受益約1000萬元,草廠主受益約400萬元,專業運輸戶受益約600萬元。
經濟效益可觀。宿遷秸稈直燃發電示范項目共投資2.47億元人民幣,年發電量1.7億度, 是我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批準的生物質CDM項目。從2007年4月投產至2009年5月,外供電力2 億多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利潤1000多萬元,在我國生物質發電企業中率先盈利。
據粗略統計,電廠的上網電價為0.75元/度,每年發電的純收益為600萬-800萬元,加上余熱、廢氣、廢棄粉塵的銷售收入,估計10年內能收回投資成本。
作為一種重要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目前,中國節能正在積累設備運行經驗,加緊進行技術儲備,進一步推廣生物質能利用項目。根據戰略規劃,到2015 年,中國節能將實現:總資產規模2000億元;營業收入800億元;利潤總額80億元;屆時, 中國節能將成為國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領域最優最強的產業集團和集成服務運營商,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節能環保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