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組織制定技術和產業發展路線圖
(1)生物質原料生產和供應的技術路線圖應涵蓋如下內容:選育能源植物,分析評估對各類可用的廢棄生物質資源和能源植物的原料特性,建立綜合性的方法來評估區域生產供應潛力,建立與農林畜牧業發展和水土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種植經營模式,開發生物質供應系統(生產、收割/收集/預處理/分類、物流)和原料數據庫系統,以滿足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原料供應需求,等等。
(2)生物質轉化技術的技術路線圖應涵蓋如下內容:多種原料生物柴油生產技術,生物柴油質量改善技術(如氫化處理),甘油及其他副產品的提純技術和利用模式;提高現有基于淀粉和糖類原料的乙醇生產系統的技術水平,纖維素及水解發酵技術研究,生物質氣化和液化技術工藝研究,藻類原料處理和生物燃料轉化技術,生物質精煉系統整合及優化,等等。
(3)生物燃料應用技術的技術路線圖應涵蓋如下內容:了解各種(原料的)生物燃料特點對發動機和車輛性能影響,評估與現有和未來發動機技術的兼容性,尋找制定更好的生物燃料添加比例,開發專用燃料(如E85,合成燃料)的先進車輛和發動機技術,或根據市場的應用或需求情況進行特殊的開發,研究開發燃料添加劑,研究建設生物燃料儲運加注系統,等等。
6.加大經濟激勵和財稅扶持力度
制定落實非糧生物燃料示范項目支持優惠政策,加大對林業原料基地建設的補助;在此基礎上對符合要求的生物燃料項目的原料基地,加快落實中央財政對農林業原料基地補助。對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先進技術和高效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示范項目,應按照《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等辦法提供相應資金補助和優惠政策。對于成品油批發企業按國家指導價收購銷售非糧生物燃料產生的損益,國家財政部門應從中央財政收取的石油溢價稅費中抵扣或另行予以補貼。
7.制定實施可持續生產準則規范
制定實施涵蓋土地開發、原料生產和加工轉換等完整流程的可持續生產準則規范,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和長期健康發展。
(1)建立全生命周期能源平衡和溫室氣體排放影響評估體系,針對我國國情和技術產業發展路徑制定節能減排標準、最佳做法和規范。
(2)結合建立自然生態保護準則,確保不得占用、破壞各類具有生態風險和自然保護價值的土地,要提出具體判別準則甚至量化指標。
(3)從國土功能區劃、地籍管理和種植結構扶持政策層面上建立與生物燃料產業相兼容的農業土地開發監管扶持政策。探索建立生物燃料產品考核認證制度,只有那些符合這些(及其他一些相關)規定的生物燃料產品才能視為合格生物燃料,在市場銷售使用并享受優惠政策。
8.加強國際生物燃料政策協調
我國應增強對國際生物燃料產業發展的預見性,根據自身情況,針對旨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燃料產業,圍繞原料合格性、溫室氣體減排率、土地開發利用、產品認證、國際貿易等重要全球性問題,積極參與國際上有關產業發展規則制定。主要是加強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自然生態保護相關公約(如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沙漠化公約以及國際濕地公約等)等國際組織機構的合作,深入交流并協調國際國內政策、標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影響評價方法、普遍可接受的可持續生產準則、易于執行的認證核實制度、國際貿易規則等,以爭取并維護自身近期和長遠利益。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