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產業市場  節能產業網 >> 產業市場 >> 產業動向 >> 正文
鄔賀銓院士|能源互聯網:走中國特色數字經濟之路
來源:《能源評論》 時間:2020/8/27 7:19:21 用手機瀏覽


 
互聯網發展正在步入工業互聯網這個“下半場”。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新基建”戰略,還是能源電力企業發布的重點任務,都將工業互聯網列為重要內容。工業互聯網實現“蝶變”需要什么策略?能源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有何異同?建設能源互聯網將面臨哪些挑戰?本刊日前采訪了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他認為,創新是工業互聯網的靈魂。能源互聯網既是能源企業的基礎設施,也是國家的基礎設施,需要結合國情和企業自身情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

(來源:《能源評論》)


能源互聯網:走中國特色數字經濟之路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工業互聯網“蝶變”

《能源評論》:在國家發布的“新基建”戰略中,工業互聯網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您如何評價工業互聯網在“新基建”東風下的作為?

鄔賀銓:“新基建”給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比如,5G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結合,將產生令人遐想的各種應用,包括競技體育、教育培訓、視頻監控、機器視覺、數字孿生等應用場景,這些都是擁有萬億元規模的大市場。

從互聯網發展角度來看,其下半場就是工業互聯網,面對的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各種各樣的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不僅能給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重要支撐,還將重塑整個產業體系,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工業互聯網的全面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企業從任何階段都可以啟動數字化轉型工作,以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來應對挑戰。

《能源評論》:您認為,該如何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潛力和效果進行評價?

鄔賀銓:通用電氣公司曾計算過,大概到2025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來自工業互聯網。僅以飛機制造、石油、電力、高鐵裝備、醫療等行業計算,假設工業互聯網只對這些行業產生1%的貢獻,也將對這些行業分別產生200億美元到900億美元的增長紅利。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報告(2020)》指出,2020年工業互聯網會給中國經濟帶來3.1萬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9%,對GDP增速貢獻為11%,還會帶來255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工業互聯網的效益應該體現在企業提質增效、節能減排、安全和柔性方面。未來,只要把握準方向,輔以完善的國家配套政策,我國的工業互聯網產業就一定可以抓住時代機遇,成為企業數字化浪潮的中堅力量。

《能源評論》:您曾提出,工業互聯網是企業升級發展的必經之路,理由是什么?

鄔賀銓:企業信息化正沿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道路發展,工業互聯網是網絡化的重要平臺。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工業互聯網做好了準備。一個原因是,5G的出現使工業互聯網有了高帶寬、低時延、高可靠和大連接的支撐手段。另一個原因是,邊緣技術的發展優化了云計算的應用效果。云計算以集約化方式提升信息化效率,但如果把工業企業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遠程維護、生產線運行等領域產生的數據都送到中心云去,就會因為距離太遠、傳輸時間太長而導致難以保證決策響應的實時性。這就需要把中心云的運算能力下沉一部分,去靠近數據產生的源頭,再通過邊緣計算或邊緣云實時處理對時延敏感的數據,從而保證信息處理的及時性與可靠性。

《能源評論》:除了邊緣計算,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領域?

鄔賀銓:至少還有3個領域需要重視。

首先是物聯網。數據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數據盤活了才能發揮其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物聯網是數據采集的前端。有了5G的加持,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結合發展為智聯網,可以實現感知與決策無縫融合,可以大大提升物聯網的效率。

其次是工業互聯網平臺,或者說是工業操作系統。它可以做到下接感知數據、上連工控系統和企業管理系統等各類應用。

再次是各類應用軟件。這次疫情促進了云辦公、云課堂、云商貿、云招聘、云簽約等云經濟的發展,即便疫情過后沒有了隔離的要求,“上云”依然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上云”可以減少出行、節約時間!霸粕稀毙枰邢鄳能浖С诌@些應用,工業領域也需要有行業特色的各類工業APP。

《能源評論》:您如何評價工業互聯網的未來?

鄔賀銓:工業互聯網直接關系到生產效率的提升,是值得長期投資和關注的領域。一方面,工業生產鏈條很長,工業互聯網可以應用到工業生產的所有環節;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企業不要期望能同時覆蓋工業生產的所有環節,可以選擇從其中一個環節起步,致力于精準解決其痛點問題,不斷完善后,再逐漸擴展到其他環節。

目前,工業互聯網進展良好,但在短期內實現爆發式增長并不容易。相信隨著企業的技術進步,工業互聯網將不斷完善,二者會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創新引領風騷

《能源評論》:發展工業互聯網,離不開信息技術企業和工業企業,您認為誰能在這一領域領先?新的行業巨頭將來自哪里?

鄔賀銓:信息技術企業將工業互聯網看成互聯網的“下半場”,但他們并不熟悉垂直行業;工業企業對行業熟悉,但缺乏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與消費互聯網“通吃”的格局不同,工業互聯網需要信息技術企業和傳統工業企業的緊密合作。

實際上,工業互聯網需要更多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支持。工業互聯網要求信息技術企業充分了解工業企業的底層流程、核心技術,甚至是宏觀戰略、未來架構。因此新巨頭可以從單項技術走出來,比如,做工業互聯網的操作系統、人工智能芯片、大數據挖掘專用軟件、專用的工業控制軟件等,這些都是可以產生新巨頭的領域。

《能源評論》:工業互聯網平臺得到了眾多大企業的重視,您如何看待其內涵和發展態勢?

鄔賀銓:工業互聯網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上的融合集成應用,構建起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互補和高效配置。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的中樞,基于云計算的開放式、可擴展的工業操作系統,向下接入海量設備,自身承載工業知識與微服務,向上支撐工業APP開發部署。

主要發達國家依托各自比較優勢,行業巨頭企業陸續推出自己的平臺產品,意在搶占工業大數據入口的主導權。我國基于行業經驗,也在努力提升平臺服務能力,融入全球平臺發展熱潮,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效。由于企業類型差異很大,工業互聯網平臺很難統一為一種,但目前工業互聯網平臺太多,有碎片化的趨勢,導致數據接口無法收斂、工業APP也難以適應,這將妨礙工業互聯網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希望在不長的時間內,能通過實踐優選出工業互聯網平臺,盡快標準化。

《能源評論》:與消費互聯網不同,發展工業互聯網要有哪些創新思路?

鄔賀銓:消費互聯網面向的是人,網絡是公網;工業互聯網面向的是物,重點是企業內網。消費互聯網具有全球性覆蓋、易于標準化的特點,可以實現即插即用;工業互聯網通常不需要全球聯網,即便連到外部,也無須再自行建立標準,但企業內網鏈接設備的多樣性使得標準化難度較大,買來的硬件軟件也難以即插即用。工業互聯網相對消費互聯網而言,對帶寬、時延、可靠性、安全性有更嚴格的要求,這決定了消費互聯網靠圈地搶流量、掙人氣換廣告的商業模式在工業互聯網行不通,工業互聯網的效益要體現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上。

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引入互聯網思維,但并不是簡單地將消費互聯網模式拷貝到企業,需要結合自身需求改造現有的ICT技術與標準,再進行應用,才能產生更大的附加值。

能源互聯要有特色

《能源評論》:您認為,能源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有何異同?

鄔賀銓:從廣義上看,能源互聯網也是工業互聯網的一種,但與一般的工業互聯網有很多不同。一是能源互聯網中的物流更加強調能量流。二是能源互聯網覆蓋的地域更廣,往往是全國性甚至是跨國的輸送網絡。三是雖然有些工業企業生產消費產品,但更多的產品并不直接面向消費者;能源互聯網則直接面向用戶,其擁有的用戶數比電信網還多。四是電力的存儲需要消耗較大成本,因此電力具有實時消費性質,這與工業互聯網的數據有很大不同。五是工業互聯網是工業企業的基礎設施,能源互聯網既是能源企業的基礎設施,也是國家的基礎設施,它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它的可用性還會影響到社會穩定。

《能源評論》: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日前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目標,您對此如何評價?

鄔賀銓:電網企業能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機遇,在全球率先推進能源互聯網建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來提升電網的效益,支撐國家實現低碳減排的承諾,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民生事業,體現了央企的社會責任和創新擔當。

創新是工業互聯網的靈魂;ヂ摼W企業“成功難以復制,唯有創新永恒”,發展能源互聯網也要結合國情和企業自身情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

《能源評論》: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日前發布了“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任務,聚焦大數據、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領域。您認為在上述網絡平臺方面的投入,將對電網企業發展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鄔賀銓:國家電網2020年在智慧能源方面的建設規劃目標清晰、任務具體合理,符合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方向,從電力物聯網和能源工業云網平臺起步,打牢智能電網的基礎,為今后實現更大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能源評論》:您認為,建設和運維好能源互聯網將面臨哪些挑戰?相關企業需要如何應對?

鄔賀銓:直接的挑戰來自供需兩端。從供給側來看,水電、風電、光伏等發電能力隨氣候條件而變,產生的電能并不恒定。從需求側來看,電力消費會隨需求、季節、社會事件而變,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企業停產導致用電量大減,這些都對電網的調度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

《能源評論》:未來,電網企業應該如何團結產業鏈各方,引領我國能源電力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鄔賀銓:利用智能電網實現與上下游行業密切配合至關重要。智能電網需要有行業專用的傳感器、5G工業模組、儀器儀表、電力專用通信終端、智能電網操作系統、各類電網APP、網絡安全軟硬件等,除了電網系統自身開發外,還需要更多的第三方企業支持,需要利用公眾通信網和工業互聯網中成熟的技術和成功的經驗。電網的運行也需要利用外部的大數據,包括網絡安全威脅情報的共享數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源-網-荷-儲”互動調控 對建設能源互聯網很重要
爭議!微電網與“廠網分開”相沖突?
國網冀北泛在互聯打造能源樞紐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20 CHINA-ESI.COM
鄂ICP備19009381號-2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