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升,對于電能需求各方面新型發電技術層出不窮,其中垃圾焚燒發電實現了城市垃圾資源的循環無害化利用,有效的防止了垃圾泛濫。從而垃圾焚燒發電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物。
垃圾焚燒發電產業我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起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垃圾焚燒設備與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先后經歷了產業化研發與裝置國產化等發展階段。
目前國內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方式,主要包括燃燒、衛生填埋與高溫堆肥。這三種無害化處理與傳統的填埋、堆肥相比,焚燒具有占地小,環境影響小、銷量高等優勢。滿足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及建立的要求。
據有關調查,我國從2007-2015年,城市化率從44.9%增長至56.1%,上漲超過10%,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提升至60%。同時產能過剩化率的提升促使了垃圾處理行業壓力的倍增。
目前,國內城市垃圾處理主要以填埋為主。根據國家規定垃圾處理標準,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綜合利用率達50%,但這種垃圾填埋處理方式不符合環保的要求。在垃圾處理多種情況下,其中垃圾焚燒發電處理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采用。
目前,我國城市垃圾年均增長已將近2億噸,這些垃圾對城市造成嚴重污染。垃圾可通過焚燒可減少90%占地面積,但,垃圾在環保應該在環保爐中燃燒并科學地利用。垃圾焚燒發電是將城市垃圾無害化變廢為寶的有效途徑之一,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到2020年末,國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將占垃圾無害化處理總能力超50%,據悉“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預計達到了2518.4億元。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能力日均達29.8萬噸,按照當時處理能力與“十三五”規劃,預計到2020年,國內垃圾焚燒產能將達到59萬噸/日。
而在環保強監管和多項政策推動下,目前我國垃圾焚燒行業已進入高質量成長期。
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增長情況
(單位:萬噸/日)
數據來源:靈動核心整理
隨著國內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不斷提升,通過直接焚燒處理,對工業垃圾減量化效果明顯,目前國內已有一批專業的從事建設、投資及運維的固廢焚燒企業,工業垃圾發電也悄然興起。
據靈動核心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2024年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現狀深度分析及前景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新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超過70座,在建項目166座,擬建項目201座。2017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量已達到7589萬噸,同比增長2.9%;此外,焚燒垃圾場數量從2010年的104座增加至2018年的354座,焚燒處理率由2010年的18.8%提高至39.2%。
2013-2018年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數量及焚燒處理率預測
(單位:座,%)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國垃圾焚燒項目新增中標超125個,新增中標項目區域分布為河北、山東、東北、河南、東北等地區成為國內垃圾焚燒廠數量興建與新增規模最多省份。逐漸向三四線城域下沉及跨區域合作趨勢明顯。80%的中小城市及縣地區新增項目,規模分布均為600噸-1200噸/日分布。2019年國內新增垃圾項目處理產能超13萬噸/日,中標垃圾處理費用均單價71元/噸,總投資超過了600億元。
2020年國內訂單進一步釋放,政策驅動中長期規劃,伴隨著各地區重點項目名單的發布垃圾焚燒發電新機建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根據有關部門的推算,到2020年國內垃圾焚燒處理規模將達1.73 億噸,到2022 年超2 億噸,處理能力以70元每噸,與上網電價0.65元/度計算,到2022年垃圾焚燒發電市場空間超五百億元,市場仍然廣闊。
不難看出:"十四五規劃"期間隨著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增量的下滑,我國市場趨于飽和,戰場從一線二線城市開始向三四線超縣城轉移,國內優質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及投資者認知到垃圾發電項目存量問題,于是將目光投入工業垃圾發電將看向海外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