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長期呈不合理態勢,培育和發展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十分緊迫的戰略問題。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諸如成本高,企、產能過剩以及需求薄弱等。十二五規劃建議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化發展提出了緊迫的要求。本文在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其根源進行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細化法律法規以及完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的第四部分明確闡述了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是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長期過度依賴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費結構呈明顯的不合理態勢。2009年,我國的全部化石能源消費約占一次能源總消費量的90%。以煤炭、石油為主要燃料,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加上化石能源儲量有限,因而繼續依賴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十二五”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將突出科學發展的主題,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加快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能源結構,緩解能源供應與環境壓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
能源可以分為常規能源與新能源兩種形式。通常所說的常規能源即化石能源,是經歷了地球漫長的進化歷程而積淀下來的物質能量形式,儲藏量有限,可開采利用量更有限。典型的常規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等,一般開采技術比較成熟,而且已被大規模利用。新能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或地球內部所產生熱能的各種能源形式,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能、水能以及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能。與常規能源相比,新能源屬于尚未被大規模利用、目前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具有儲量豐富、可以循環使用、沒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等特點。相對于煤、石油和天然氣的不可再生性而言,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和地熱能都具有可再生性,因而屬于可再生能源。
我國的新能源資源儲量大,種類豐富,具備開發利用的有利條件。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堪稱日新月異。目前已開發出一大批實用化和商業化的裝置,興建了多個國家級實驗基地。據粗略統計,為社會提供了100多萬個就業機會,創造了數百億元的經濟價值。
。ㄒ唬╋L能
風力發電的技術成本最接近常規能源,是近幾年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年增長率達到28%。2009年,我國的新增風力發電量已躍居世界首位。我國風力資源豐富,海岸線18 000公里,內陸有眾多山系?砷_發的陸上和近海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10億千瓦。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山東、遼寧沿海和內蒙古北部以及新疆北部等沿海、內陸風帶。風能開發對環境影響較小,不存在水電的移民、地質變化,以及生物質發電產生的環境污染與廢物處理等問題。風能對于實現碳減排潛力巨大。在2009年底的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據國際風能理事會測算,僅風能單一行業的減排就可完成發達國家承諾總減排量的42%~65%。2008年12月,國家公布了在內蒙古、甘肅和河北等地建設千萬千瓦級的風力發電場的規劃。近年來,內蒙古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將大規模開發風電和綠色能源作為能源戰略的重點,其風能裝機量獨占鰲頭。但是風電行業由于近年來增長過快,致使產能過剩的現象開始顯現。新項目盲目上馬,許多風電場其裝機容量遠未達到標準,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ǘ┨柲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是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絕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日輻射量在4千瓦時/平方米天,西藏最高達7千瓦時/平方米天,與同緯度的其他國家相比,和美國相似,比歐洲、日本優越得多。太陽能產業一般包括太陽能熱利用和太陽能光伏兩大產業,即太陽能熱水器的開發利用與太陽能電池生產。在國家《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加快太陽能系統推廣應用相關條例的指導和推動下,太陽能產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目前,我國太陽能熱水器銷售量以及光伏電池產量均居世界首位。2009年,我國生產的光伏電池原料多晶硅,產量近萬噸,在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后排名世界第四;光伏電池產量占據全球市場1/3份額,全國有五家光伏企業挺進世界十強。但太陽能產業面臨的問題也十分明顯,主要是原材料、設備和技術依賴進口,技術門檻過低導致無序競爭以及傳統觀念導致用戶市場受到限制等。
。ㄈ┧
水電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術最為成熟,可以大規模開發的能源。世界上大約2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的水電,而其他類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總和還不到1%。具備水能資源條件的發達國家,水能平均開發程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占資源儲量的發電量之比)已在60%以上,其中美國的水電資源開發度約為82%,我國約為32%。我國水力資源豐富,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多達5萬余條,具有徑流豐沛和落差巨大的優越自然條件。
無論是理論儲量還是可能開發的水資源量,我國均居世界首位。到2009年底,我國已建成水電發電裝機容量1.96億千瓦,水電建設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以在復雜條件下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
三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其裝機規模為世界第一。三峽機組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已實現設備的全部國產化。在所有新能源行業中,水能發電相對于燃煤發電的碳減排量是最高的,每千瓦時可減排265.2克二氧化碳。目前我國的水電開發利用程度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特別是小水電的開發明顯不足。
。ㄋ模┥镔|能
我國目前廣泛運用的生物質能技術主要有:1.生物質發電。利用農作物秸稈、果樹枝、林業加工廢棄物以及城市垃圾等燃燒發電;據調查,中國每年廢棄的農作物秸稈約有1億噸,折合標準煤5 000萬噸以上。許多地區相當一部分農作物秸稈在田間地頭直接被焚燒或廢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2.沼氣建設。利用畜禽養殖場廢水生產沼氣,為農村人口提供優質生活燃料。2008年底,農村沼氣建設被列入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擴大內需的一攬子計劃,沼氣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截至2009年底,兩年內中央下達的農業拉動內需新增投資項目中,用于沼氣項目的資金超過100億元,帶動地方和企業自籌資金共計近300億元。3.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使用陳化糧和野生油料作物、廢棄油脂生產乙醇和柴油等等。目前國外使用纖維素廢料(如稻草和木屑)生產乙醇的技術頗受人們的青睞。應該指出的是,受糧食資源不足的制約,目前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產已不具備擴大規模的條件。今后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原料應由糧食作物轉化為適宜在鹽堿地、荒地等劣質地帶種植的油料作物。
。ㄎ澹┖四
核能發電是利用核反應堆中的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核電站的投資費用高于燃煤電廠,但是核燃料的成本卻遠遠低于燃煤成本,而且核燃料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也遠遠高于化石能源燃燒所釋放的能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核能利用已取得了長足進步。截至2009年底,我國核電的裝機容量為908萬千瓦,共11臺機組。
從核能占整個發電的份額來看,與領先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比如,法國核能供電份額高達78%,日本和美國分別為30%和19%,我國2009年核電發電量為700億千瓦時,僅占全國發電總量的1.95%。由國家發改委編制的《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于2007年底正式獲批,這標志著我國的核能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兑巹潯吩诳偨Y國內外核電發展的歷程和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發展核電的指導思想和方針,確立了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安排。并提出了到2020年力爭使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將核能供電份額提高到4%的戰略目標。近年來,我國的核電進一步加快了立項核準和建設速度,到2009年底,全國核電建設施工規模已達20臺、2 180萬千瓦,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