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據路透社報道,國家發改委應對氣侯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表示,2013年前我國將在六省市展開碳交易試點,并在2015年前成立全國范圍的碳交易平臺。路透社援引她的說法稱,將在北京、重慶、上海、天津、湖北和廣東展開碳交易試點。她希望能在2013年前開展,并在2015年將碳交易擴大到全國范圍。孫翠華稱,將根據各省市能源消費目標來確定碳交易規模,其中北京計劃在2015年前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
雖然近年來,國內各地都在搭建交易所,力圖在自愿減排方面有所作為。但是,這數十家碳交易所數年來僅僅完成了少量場內交易。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助理畢建忠在接受采訪時說,北京環境交易所嘗試了一年多的自愿減排項目交易,純粹市場化的還是比較少,大都只具有象征意義。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之后,在全球碳交易市場出現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建立中國自己的碳排放市場更加重要。中國在其他領域已經開始做的如排污權的有償轉讓,排污少的單位可以賣指標等做法,遏制了污染行業的排污量,這個機制已經比較成熟了,有很多的交易機制、管理的方法可以借鑒。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曹靜認為在中國現階段采用基于價格的稅收政策更符合我國國情。她認為,中國政府可以先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價格改革,取消對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補貼,依靠市場機制和政府推動逐步調整資源稅、燃油稅,再進一步推動能源稅、碳稅的改革,逐步優化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形成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市場價格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在今年兩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應限制地方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數量,避免過度競爭,并整合現有資源,逐步建立一到兩家全國統一的國家級碳排放交易平臺,以更有利于低碳領域市場主體的快速決策,推動有序發展。
他表示,從國際經驗看,歐盟、英國、美國建立的都是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一個國家或地區一般只有一個交易所。國內碳排放交易所數量過多,不利于統一標準的執行;各地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籌建碳排放交易所,不僅浪費資源,而且不利于碳排放交易產品的國際對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