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重型機械公司總經理任沁新表示,在工信部與科技部聯合發布的《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11年版)》中,環保裝備第一次作為獨立概念被列入國家“目錄”,這無疑大大提升了環保裝備在環保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但是,與環保產業的發展速度相比,我國環保裝備的發展相對滯緩。他呼吁推動我國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發展。
任沁新表示,我國環保裝備的發展相對滯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產值較低。截至2010年底,我國從事環保裝備制造的企事業單位達到5000余家,而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僅為2000億元,僅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六分之一;第二,目前環保裝備制造業投資主體依然以企業自籌為主。2010年行業自籌資金174億元,占年度資金的92.6%,國家預算內資金僅為總投資的0.3%;第三,核心技術的缺失阻礙了大型環保設備的國產化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環保裝備進口數量3189萬臺套,進口總額達11.7億美元。大量進口的關鍵在于國內環保裝備產品趨同與技術的落后,沒有大量的技術支撐,環保產業難以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任沁新認為,形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機制上和觀念上的不適應。國家層面上,重視對大耗能產業節能降耗的激勵,而對于生產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企業缺少有效的節能激勵政策、措施和資金投入。行業層面上,在標準上,幾乎沒有能效標識、能效標準,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在組織體系上,缺乏有效的機構進行指導、監督企業節能改造。在節能產品認證方面,認證工作的開展還屬于空白。企業層面上,企業是全社會節能的關鍵,技術進步是關鍵中的關鍵。由于缺乏激勵與約束機制,很多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等領域并不重視節能降耗的目標,采用節能降耗的產品、技術和工藝積極性并不高。
為了推動我國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任沁新建議,一是制定“節能優先”的能源戰略,完善配套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組織制定相關產品、設備的能耗標準和能耗標識,鼓勵發展節能產品。二是加大政府財政對節能降耗的支持力度,在財政經常性預算中,增加節能支出項目,支持節能科研和技術開發,支持對節能重大項目、示范項目及高效節能產品和技術的推廣工作。三是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節能資金的投入,鼓勵企業通過市場直接融資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等途徑獲取節能融資。四是借鑒《京都議定書》提出的清潔發展機制(CDM)模式,根據企業節能減排效果,對其節能環保的技術改造投入進行補償。五是裝備制造業應成為節能技術研發投入的一個重要主體,建議政府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節能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引進吸收,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和關鍵技術,推動節能技術產業化,促進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廣泛應用。六是大力調整企業產品結構,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產品。七是建議制定首臺首套國產節能裝備的優惠政策。八是建議制定成立環保裝備的重大專項,突破環保裝備產業技術瓶頸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