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化水資源保護 水資源面臨四大挑戰 | 04-24 |
綜合新華社和本報消息:嚴峻的水資源環境,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 ∷Y源面臨四大挑戰 中國水資源領域面臨4個方面長期、嚴峻的挑戰! 闈碁暮σ廊皇侵腥A民族的心腹之患! Y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 ———水土流失嚴重。 ———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五大措施保障水安全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潘岳21日說,中國將從5個方面…… |
中國水權制度的實施面臨四大制約 | 04-24 |
水權問題,伴隨中國水資源緊張而成為近年來水資源管理領域的核心工作。2000年以來,國家水資源主管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探索和推動水權制度的實施。2005年1月,水利部終于下發了《水利部關于水權轉讓的若干意見》!兑庖姟氛J為,健全水權轉讓的政策法規,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 |
中科院牛文元:能源高消耗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 | 04-24 |
能源和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將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在“2005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如是說! ∨N脑f,200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貢獻率為4.5%,但煤炭、鋼材、鋁材以及水資源的消耗量卻相對要大的多。他認為這種高耗能、高耗材的粗放型消耗在未來是不可能一下子被遏止的,而這將成為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挑戰之一! ぃ壳爸袊h境污染…… |
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節能為本 環境優先 | 04-24 |
第八屆科博會中國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投資論壇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主任毛如柏在主題發言時表示,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節能為本,多能并舉、環境優先的原則。 “未來15年,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和能源消費總量將會持續增長,根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億-33億噸標準煤。”毛如柏說,如何采取正確的能源戰略,使我國的能源需求盡可能保持相對較低的增長速…… |
“十一五”我國環保投入將達14000億 | 04-24 |
“十一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入將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以上,投入總額約達14000億元。到“十一五”末,我國環保產業年產值預計將達到8800億元,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產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產值1000億元!6月27日,國家環?偩挚萍妓井a業處處長姜宏在由德國慕尼黑國際博覽集團舉辦的“IFATCHINA2006第二屆中國國際環保、能源和…… |
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 | 04-24 |
未來5~1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與脅迫影響將日益嚴峻。面對這一重大挑戰,必須深入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基礎上,明確未來環境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從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高度…… |
中國清潔能源現狀分析及發展中存在問題 | 04-24 |
1 清潔能源概念 傳統意義上,清潔能源指的是對環境友好的能源,意思為環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這個概念不夠準確,容易讓人們誤以為是對能源的分類,認為能源有清潔與不清潔之分,從而誤解清潔能源的本意。 清潔能源的準確定義應是:對能源清潔、高效、系統化應用的技…… |
新時期節能需要新機制 | 04-24 |
節能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十一五”第一年的節能成效令人擔憂。當前我們的節能工作還大體在以下指標、定任務的行政手段為主的措施上。在特定的條件下,行政手段確實往往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這些行政手段,過去并不是沒有用過,一陣風吹過后,往往又恢復到老樣子。還應該看到,經過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今天的企業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光靠用行政手段壓指標的方法…… |
曾培炎闡述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 04-24 |
提出加強亞洲各國經貿合作四點希望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17日出席了2005年北京《財富》全球論壇,并發表了題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經濟共同繁榮”的演講! ≡嘌渍f,當前中國經濟處于新一輪增長的上升期,中國將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重點解決好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加強農業基礎。中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方針,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嚴格! |
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徐林發言 | 04-24 |
2005年11月20-21日,博鰲論壇企業家峰會在深圳召開,騰訊財經對本次盛會進行全程網絡直播。 以下為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徐林先生的發言實錄。 徐林: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早上好!因為在座大多數人是中國人,所以我用中文進行發言。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對中國“十一五”發展前的判斷,因為我所在的部門,包括我本人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編制中國第十一個五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