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ㄋ模⿷獙夂蜃兓媾R的挑戰。
1.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我省仍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溫室氣體排放仍將繼續增加。
——能源資源缺乏,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我省經濟發展仍然是主要依靠生產要素和資源投入的粗放式發展,造成了能源資源大量消耗。2009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97億噸標煤,比2005年增長50.4%;其中原煤、原油、電力、天然氣的比重分別為45.4∶26.9∶20.1∶7.6,化石能源依然占主體。
——區域發展不平衡,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的任務依然艱巨。2009年,占全省土地面積30.4%的珠江三角洲地區GDP占全省比重達79.5%,而占全省面積69.6%的粵東西北地區GDP占全省比重僅為21.5%,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均GDP約為粵東西北地區的4倍。
——節能空間有限,成本壓力加大!笆晃濉睍r期,我省已經關停淘汰了大部分鋼鐵、水泥、小火電等落后產能,再通過“上大壓小”、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節能,空間十分有限。目前,廣東單位GDP能耗僅次于以城市經濟為主的北京市,繼續下降的難度非常大!笆濉睍r期,預計我省節能降耗將由主要依靠淘汰落后產能、技術改造轉向依靠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與應用。但隨著我省經濟發展適度重型化,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成本將進一步增加。
2.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我省屬于自然生態約束較大和氣象災害頻發的省份,緩解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難度大。
——自然生態約束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增強自然界對溫室氣體的吸收能力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方面,但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我省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濕地恢復等保護培育自然生態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強。
——對農業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省人均耕地少,對農業的質量效益要求更高。氣候變化要求農業發展必須合理調整生產布局和結構,改善生產條件,才能有效減少病蟲害流行,防止潛在荒漠化趨勢,確保生產持續穩定。
——氣象防災減災難度不斷加大。我省易受臺風等氣象災害影響,氣候變化又增加了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我省沿海防護海潮工程建設標準較低,抵御海洋氣象災害能力較弱,對氣象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有待提高,必須進一步增強應對極端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預警、防災和減災能力。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總體目標
。ㄒ唬┲笇枷搿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要求,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綠色經濟結合起來,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核心,以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碳匯為突破口,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務實推動低碳發展,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減緩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國家順利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我省科學發展提供保障。
。ǘ┗驹瓌t。
1.可持續發展原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逐步轉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減緩與適應并重原則。既要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又要采取有效措施緩解氣候變化對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切實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3.統籌協調原則。加強與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各專項規劃和行業規劃的銜接,統籌考慮、協調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4.科技支撐原則。大力發展和積極引進低碳技術,充分發揮企業作為低碳技術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三)總體目標。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明顯成效,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發展轉型取得一定成效,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得到不斷完善。到2015年,力爭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5%左右;到2020年,力爭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以上。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深入專題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