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國政府堅持以下原則立場。 一是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 本框架,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公約》和《議定書》 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礎,凝聚了國際社會的共識,是落實“巴厘路線圖”的依據和行動指南!鞍屠迓肪圖”要求為加強《公約》和《議定書》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 應確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減排承諾期的進一步量化減排 指標,并就減緩、適應、技術轉讓、資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在兩百多 年的工業化過程中無約束地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造成當前全球 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理應承擔率先大幅減排的歷史責任。發達 國家過度排放,擠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排放 空間,而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完成工業化,需要合理的排放以實現 可持續發展。從現實能力看,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掌 握著先進的低碳技術,而發展中國家缺乏應對氣候變化的財力和 技術手段,還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 艱巨任務。因此,發達國家應通過率先大幅度減排為發展中國家 的發展騰出必要的排放空間,同時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 讓技術;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的過程中,在發達國 家的支持下根據各國國情采取積極的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措 施。
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沙掷m發展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的目標和手段。應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統籌考慮經濟發展、 消除貧困、保護氣候,實現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確保發 展中國家發展權的實現。
四是堅持統籌協調和平行推進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問題。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 應當同等重視。減緩是一項相對長期、艱巨的任務,而適應則更 為現實、緊迫,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資金和技術是實現減緩 和適應氣候變化必不可少的手段,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 分的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是發展中國家得以有效減緩 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根本保證。
深入專題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