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問題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是大勢所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稟賦不足,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現代化的任務。2009年末,全國人口達到13.35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合3700美元,位居世界第99位。按中國政府現行扶貧標準,還有數千萬貧困人口,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相當艱巨。
中國也是一個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2009年和2010年,中國受到了嚴重的氣候災害侵襲。2009年遭受了夏季高溫和冬季多年不遇低溫的襲擊;2009-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秋冬春持續特大干旱。2010年入汛后華南、江南地區連遭14輪暴雨襲擊;北方和西部地區連遭10輪暴雨襲擊;多地高溫突破歷史極值。氣象災害的異常性、突發性、局地性十分突出,極端氣象事件多發偏重,并引發其它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從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利益出發,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建立了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09年,中國政府確定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并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是中國向國際社會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中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貢獻。
2009年以來,中國繼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努力減緩氣候變化,堅持節約能源與提高能效并舉,大力開發綠色低碳能源,增加森林碳匯,啟動了國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的試點工作,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在農業、水資源、海洋、衛生健康、氣象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大力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工建設了一批流域性防洪重點工程,加強海洋氣候觀測預警與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將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納入衛生工作領域。加強能力建設,不斷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法規和管理體制,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建設,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提升公眾參與意識,社會各界、各地方、行業也都積極開展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推動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全面展開。
中國以積極、建設性姿態參加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在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形成了《哥本哈根協議》這一政治文件。今年以來,繼續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對話,為推動談判按照“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前進,中國還主動承辦了公約特設工作組第14次會議和議定書特設工作組第12次會議,并積極搭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交流平臺,參與國際對話,
廣泛開展與各國的務實合作,特別是對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開展務實援助,幫助他們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切實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新的貢獻。
深入專題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