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京都議定書》自2005年生效后,碳市場獲得飛速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整個碳市場的規模從2004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約1440億美元。
業內普遍認為,與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相比,引入市場手段能夠使減排更有效率和更加公正,也可在國際范圍內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減排承諾。碳市場分為不同的機制,其中EU-ETS是基于歐盟內部的碳排放總量控制和指標分配(即配額),市場上包括現貨、期貨和期權交易,目前價格約為每噸十幾美元;CDM是基于項目,發展中國家可將合乎要求的項目所實現的減排量,出售給發達國家,一級市場的價格目前每噸不到10美元。
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歡表示,中國還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碳排放量巨大,所以碳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陳歡說,中國發展碳市場具有有力的因素,首先是從法律上來講,并沒有禁止建立碳市場,所以北京、天津、上海,紛紛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所;第二我國的減排是自主減排,政府積極支持這項工作。中國的CDM減排2億多噸,在世界上少見;第三各級政府有減排的積極性,全民的低碳公眾意識空前提高,尤其是去年的哥本哈根的會議前后,低碳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熱詞。
孫翠華透露,中國將在5年內在部分行業和省份試點推出碳排放交易。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制訂碳交易自愿交易的管理辦法,并將研究征收碳稅的可行性。目前上海、天津和北京的環境交易所正在推動一些企業進行自愿減排嘗試。
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長崔津渡在會上介紹了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正探索“市場機制”節能減排。中國首個自主開發的基于強制能效目標的排放權交易體系——天津能效市場,9日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啟動并完成首批交易。本次交易的出售方天津泰達津聯熱電有限公司、天津市津鴻熱力建設有限公司、天津津墻建筑節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均為天津較早實施居住建筑供熱計量收費的單位,交易內容為三家出售方試點供熱區域本采暖季形成的共計4500噸標煤節能量,折合11500噸碳當量,成交價格50元人民幣/噸。購買方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和貿易公司及花旗集團環球金融有限公司。
“關于碳市場的問題,應該說它是讓我們以最小的代價,最小的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去實現我們減排目標的一個政策手段。但是碳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能力建設的過程!笔澜缳Y源研究所中國區首席代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鄒驥教授在會上拋出了他的碳市場路線圖的建議。
“目前發展碳市場的一個挑戰及風險,就是把碳市場給分割了,這種分割主要來自于我們減排指標的分解是直接到各個省市的,這樣的話,為了完成自己的指標,上海就很難把自己排放的指標賣給江蘇,或賣給浙江,而江蘇或浙江省也愿意只在省內交易,這樣交易的機會大大下降。這種指標的地域分割可能會使這個市場先天不足,也就可能把碳市場給割據開來!编u驥向記者表示。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