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在聯合國氣候談判天津會議主會之外的一場名為“中國碳市場的啟動與能力建設研討會”的邊會上,京、津、滬三家排放權交易所負責人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官員,以及國際排放貿易協會的專家,正在就“碳市場發展”的關鍵議題展開討論。
中國的碳交易市場自誕生以來就被一些專家稱為“有市無價”,甚至是“無價無市”,到底是前景不明還是大有潛力?困難重重中如何尋求破局之道?在通往坎昆會議的最后一站聯合國氣候變化“天津會議”上,這個本與會議主旨略有差異的問題,也意外地得到了共識。
“你們交易所到底有多少交易量?”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副總經理穆玲玲經常會遭遇如此尷尬的問題。的確,自從北京、天津、上海排放權交易所成立以來,所進行的排放權交易屈指可數: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于2008年12月23日成功組織全國第一筆基于互聯網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標電子競價交易,2009年12月27日,交易所組織中國首筆通過交易所實現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與會介紹,目前碳交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基于《京都議定書》下的項目減排,即CDM減排;另一種則是排放權交易。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因此不可能現在設定二氧化碳減排的總量限制。目前開展這項工作難度還很大,因為還是要在一些行業設定某一年的減排總量,這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會有影響!睂O翠華介紹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共批準2685個CDM項目,預計年減排量近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有953個在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成功注冊,占全球注冊項目的40%,預計年減排溫室氣體約2.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注冊項目年減排量的61%,項目數量和年減排量都居世界第一。在注冊項目中已超過260個獲得簽發,總簽發量約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CDM項目簽發總量的50%。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到,DOE(碳交易經營實體)數量一直嚴重不足,影響項目審定和核證時間,CDM合作項目核證和注冊緩慢。隨著EB(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要求更加嚴格,DOE的責任加大,項目審定和核證耗費的時間更長;在EB等待注冊的時間過程,亟待加強各方的能力建設,提高效率!睂O翠華也指出目前CDM(清潔發展機制)合作還存在的主要問題。
“EB秘書處及EB審核項目的動向,中國政府感到憂慮。如中國水電和風電價格問題和HFC23的簽發問題!睂O翠華表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的到期后,與之伴生的“過渡機制”——CDM前景如何仍不明朗,2012年后CDM合作項目存在信心問題。
在談及中國碳市場時,國際排放貿易協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亨利·德溫特分析說,要區分兩種情況。第一是基于項目的CDM,這方面的市場會受到一些沖擊,但以后也可能好轉。第二,是用碳交易市場的原則,來幫助推動實現中國政府雄心勃勃的碳強度,即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
益可環境國際有限公司首席顧問AlexanderSarac表示,中國作為最重要的CDM項目所在國之一,主張應該被傾聽,中國應當在改革和完善的討論中起重要的作用。CDM要制定標準,應該為項目提供標準化的注冊。他主張,聯合國框架下的新機制要少國家參與,多項目開發,重點放在中國。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