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用財政補貼方式推廣高能效空調11個月后,5月5日,財政部公布了《關于調整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將高效節能空調補貼標準從原來的300-850元調整為150-250元,推廣時間從2010年6月1日起再延長一年。新政篇幅不長,信息量卻不小。
除了惠民補貼政策再續一年以外,新政策中引人關注的是,空調新能效標準的實施對政策調整帶來的變化,及由此帶來的補貼標準調整的問題。財政部發布的通知上也稱,此次調整是“為進一步推廣使用高效節能空調,擴大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成效,與新修訂的《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能效標準”)相銜接”。據了解,新能效標準將定頻空調能效等級由之前的五級,重新限定為三級,現行的一、二級能效標準分別將成為新標準中的二、三級能效產品,能效指標提高了20%以上,高于除日本以外的其他所有國家空調能效指標要求。更加節能的產品則定為新的一級能效產品。而此前的三、四、五級產品將全部退出歷史舞臺,“綠色”空調成為當仁不讓的市場主角。按照國家節能惠民工程的相關規定,新能效標準將于6月1日同步施行,屆時只有一、二級的空調產品可獲得補貼。
我國空調能效準入門檻是否已具備由原來的五級提升到二級的條件?記者就此采訪了業內相關權威人士,該人士表示,空調行業對房間空調器能效標準升級換代問題的爭論長達五年,普遍認為其中存在較大困難。他表示,通過近一年財政補貼政策的實施推動,高效節能空調市場占有率由此前的5%一躍達到了50%,徹底改變了我國低能效空調消費占市場主導的局面,迫使低能效產品退出市場,帶動空調產品整體能效水平提高了15%。企業對節能技術和先進工藝的研發明顯加強,技術環境逐漸升級,產品能效指標不斷提升,能效標準升級已經具備了成熟的內、外部條件。
該人士還表示,由于近一年政策推廣已經大幅拉動了企業高能效空調的生產和銷售,高能效空調在得到規模生產后,企業提高了整體技術水平,落后產能得到了淘汰,生產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實施新能效標準后,每一級空調檔次之間成本差別也不會很大。因此,調整后的中央財政補貼標準仍然能有效分擔企業為落實新能效標準而面臨的生產、研發成本增加的壓力,以保持各能效等級產品結構均衡,保障企業“不吃虧”?梢哉f是“扶上馬,送一程”。政策調整中還提到,2010年6月1日后,將推廣產品額定制冷量調整為7500W(含)以下的分體式房間空調,業內人士指出,此次調整取消了原來額定制冷量的上限為14000W的補貼標準,7500W的制冷量完全可以適應普通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可見政策調整完全是符合實際,呼應低碳、惠民主題的。
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初步測算,隨著高效節能空調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若用5年時間實現在用的低能效空調全部更換為高效節能空調,每年將節電45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萬噸。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