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亟待規范
如今真正市場化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少之又少,很多項目采取的都是預付款的方式。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項目融資難、第三方核查缺失以及市場規范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下稱央行)金融研究所一份有關金融支持節能減排的研究報告稱,節能項目主要面臨三個風險:技術風險、融資風險和節能結果認定風險。首先,因為節能業主沒有自己的技術,對于節能的實際效果往往不甚了解,容易在防范道德風險的情況下否定技術;其次,節能服務公司應收賬款過大時難以保證節能業主及時還款以實現資金回籠;第三是目前還沒有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來承擔節能效果鑒定的責任。
一些規模較小的節能服務公司在實施了節能工程后,由于有的節能工程見效比較慢,業主方拒絕按時支付分成回款,給這些服務公司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導致后續項目難以為繼,或無法對企業的節能設備進行持續的維護。市場的不規范使得服務方和業主方都有可能面臨風險。
對此,央行金融研究所梁猛博士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最關鍵的問題還在技術鑒定和節能效果認定方面。比如節能業主如何保證及時還款,節能效果如何認定,都是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政策護航針對性明晰
據記者了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入國內以來,各地方政府都進行了相應的扶持。例如,2002年9月,上海在中國率先成立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并實施了多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2009年6月《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扶持辦法(試行)》發布,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的節能改造項目,區別不同類型予以政府資金支持。2009年11月,北京市發改委網站對公開選聘的首批15家合同能源管理“節能管家”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而即將出臺的《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政策扶持的重點將集中在減稅領域,有望在財政、稅收、融資渠道、補貼等方面進行改革。這包括將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明確納入服務稅范疇,制定稅收鼓勵政策和細則,鼓勵金融機構在優惠利率信貸、產品合作等多渠道對合同能源管理進行扶持,以及節能服務補貼政策。同時記者獲悉,在《意見》加緊推進的同時,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也在研究制定《合同能源管理技術規程》,對規范節能服務市場,推行EMC將起到積極作用。
“要想根本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其實是兩方面,一方面是需要金融投資機構對這個產業加深了解,同時結合EMC本身特點開發一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產品;第二方面從節能服務公司來講,也要提高融資能力,包括和資本市場對接的能力,這是一個雙向的問題!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副主任趙明說。
上一頁 [1] [2]
|